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铁路交通 交通条件 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 经济趋同
【摘要】:以1997—2011年中国6次铁路提速和高铁开通为背景,在β趋同模型中加入用可达性度量的铁路交通发展因素,并用频次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衡量可达性,从全国、区域和城市3个空间层次分析了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对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结果显示:铁路交通发展对全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的β趋同均有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有阻碍作用,而铁路交通发展对非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甚微,对中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不确定。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铁路交通 交通条件 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 经济趋同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铁快速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相关政策研究”(11&ZD15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532;F299.23
【正文快照】: 问题,也是本文尝试解答的问题。1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有学者认为,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缩小区域运输成本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例如,刘生龙和素。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边缘”理论认为,运胡鞍钢考察了交通条件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光南;张海辉;杨全发;;中国“交通扶贫”与地区经济差距——来自1989-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1年08期
2 刘传明;曾菊新;;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湖北省79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3 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4期
4 覃成林;朱永磊;;区域性交通条件改善与沿线城市人口增长——基于铁路运输提速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9期
5 王家庭;赵亮;;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978-2007[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王会宗;;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中国铁路为例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张汉斌;;高速铁路缩小区域差距的传导机制分析[J];综合运输;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继峰;基于可达性的交通规划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Agriculture in Zhejiang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2期
2 王东辉;;浙江省物流运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3 梁振芹;;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4期
4 张光南;张海辉;杨全发;;中国“交通扶贫”与地区经济差距——来自1989-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1年08期
5 张毅;刘维奇;李景峰;;中国物流上市公司成本效率的收敛性——基于共同前沿方法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9期
6 白永平;时保国;;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7 李红涛;党国英;;我国工资决定机制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刘传明;曾菊新;;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湖北省79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9 焦华富;杨成凤;;皖江城市带区内公路交通空间组织[J];地理研究;2012年06期
10 刘秉镰;刘玉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降低[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鞠晴江;曹瑛;;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果: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向睿;交通能耗在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符安平;基础设施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孙淑芬;民航运输机场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杨凌;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8 吉新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应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9 祝建军;基于交通效率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刘育红;“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莹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周志龙;考虑区域经济特征的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结构变化实证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晓刚;大连机场公共交通集疏运网络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刘建寿;空间异质性与空间俱乐部趋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金天宁;山东省公路建设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超;客运专线的运营对铁路可达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洁;城际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土地利用整合优化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盘宇章;财政分权改革、政治晋升与公共支出结构[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薄秋红;城市郊区公共交通发展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柏玲;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龙;;基于模糊数学的区域经济与交通协调性评价——以长三角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朱杰;;长江三角洲省际人口迁移格局及影响因素[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3 刘贤腾;;空间可达性研究综述[J];城市交通;2007年06期
4 李平华,陆玉麒;城市可达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评述[J];城市问题;2005年01期
5 卓健;运动中的城市:城市规划研究的新视野——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及其城市机动性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1期
6 王芳;周兴;;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分解与分析[J];当代财经;2010年05期
7 李平华,陆玉麒;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8 陈洁;陆锋;程昌秀;;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9 陆锋;陈洁;;武汉城市圈城市区位与可达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10 孟德友;范况生;陆玉麒;高超;;铁路客运提速前后省际可达性及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亚婷;河南省公路交通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张志学;区域可达性演变及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徐康宁;魏巍;;海空双港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木桶理论”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06期
2 廖冰武;;广东省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人口流动要素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26期
3 李伟;唐一科;;“城校互动”中城市经济增长与职教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永川职教城为案例[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6期
4 马亚华;杨凡;;空港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一个长期因果关系检验[J];热带地理;2013年06期
5 黄志基;贺灿飞;王伟凯;;土地利用变化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7期
6 刘群锋;;城市经济增长的区位模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赵琛;赵蕾;;公路交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J];现代商业;2008年05期
8 敬东;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城市规划;2004年11期
9 毕蕾;马龙飞;庄亚明;;基于VAR模型的港口与临港城市经济增长协整关系研究[J];物流科技;2009年10期
10 邵帅;;能源产业繁荣能够驱动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吗?——以东北地区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艳辉;;知识与城市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2 黄志基;贺灿飞;;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李铠;石剑桥;;创新驱动or土地驱动: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异——基于全国179个区县的分析[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卞宁;加快发展 科学发展 高端发展 打造城市经济增长极[N];保定日报;2013年
2 杨靖 吴俣;北市区着力打造城市经济增长极[N];保定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和平;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明显[N];中国保险报;2009年
4 记者 蔡若愚;普华永道预测:至2025年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明显[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5 特约记者 俞岚 阮煜琳;全球城市经济增长10强排名出炉[N];中国改革报;2010年
6 上海博加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丹麟;孙丹麟:大虹桥必然是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N];东方早报;2014年
7 刘龙胜 宋健军;携手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 努力培育城市经济增长极[N];梅州日报;2013年
8 林小昭;中西部多城市经济增长迅猛[N];西部时报;2012年
9 潘强敏;浙江城市经济活力强劲[N];中国信息报;2002年
10 ;现代服务业: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N];保定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秦敬云;要素投入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7年
2 曾光;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夏德孝;人力资本积累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杨志明;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城市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利斐;中国省会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申燕飞;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晓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4 冯静静;重庆城市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张自如;吉林省城市经济增长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6 耿一村;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7 许政;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王宁;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D];清华大学;2010年
9 杨凡;航空港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10 徐彦杰;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68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86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