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客运专线对成内渝发展带的区域经济影响
本文关键词:成渝客运专线对成内渝发展带的区域经济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成渝客运专线 成内渝发展带 区域经济影响 投入产出分析
【摘要】:进入二十世纪,我国铁路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高速铁路孕育而生。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建成了多条高速铁路,“四横四纵”的高速铁路网初具规模。成渝客运专线作为“一横”一“沪汉蓉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连接成都与重庆两个西部中心城市的重要纽带,对于其直接影响区域的成内渝发展带的经济影响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成渝客运专线与成内渝发展带的发展是互利互惠、相辅相成的。客运专线可以加强区域内城乡间联系,促进区域内中心城市强大的辐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又能带动客运专线的建设。所以,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证角度出发,对客运专线与区域经济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论文重点分析成渝客运专线建设对于成内渝发展带的影响。阐述了客运专线与区域层面、通道层面、可达性的基本理论,重点分析了成渝客运专线的建设动因、成渝客运专线对于成内渝发展带经济、社会环境和交通运输三方面的影响。运用“事前事后分析”、重力模型等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成渝客运专线能直接拉动区域GDP增长,增加地区税务收入,促进沿线相关产业集聚和扩散转移,促进沿线城市群发展,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交通安全,有效改善成内渝发展带运输通道结构、提升了运输效率和能力,对于区域可达性有显著的提升。最后运用投入产出法,使用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成渝客运专线的建设对于成内渝发展带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并提出成内渝发展带未来区域发展的特点和趋向。
【关键词】:成渝客运专线 成内渝发展带 区域经济影响 投入产出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7;F53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2
- 第1章 绪论12-21
- 1.1 选题背景12-13
- 1.1.1 宏观背景12-13
- 1.1.2 研究对象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1.3.1 交通运输与经济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14-15
- 1.3.2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对于地方发展的影响15-16
- 1.3.3 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现状16-18
- 1.4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18-19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9-21
- 第2章 客运专线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21-25
- 2.1 区域层面21-22
- 2.2 通道层面22-24
- 2.2.1 交通运输通道的基本概念22-24
- 2.2.2 区域经济通道发展理论24
- 2.3 区域可达性24-25
- 第3章 成渝客运专线对成内渝发展带的影响25-39
- 3.1 成渝客运专线建设动因25-30
- 3.1.1 成内渝发展带历史主导运输方式的变迁25-27
- 3.1.2 客运专线的修建是成内渝发展带发展的需要27-28
- 3.1.3 成内渝发展带与成遂渝发展带的发展比较28
- 3.1.4 成内渝发展带融入周边区域经济的关系和意义28-30
- 3.2 对发展带经济的影响30-33
- 3.2.1 客运专线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直接拉动30-31
- 3.2.2 对发展带社会的影响31-32
- 3.2.3 对发展带交通运输的影响32-33
- 3.2.4 对影响因素的归纳总结33
- 3.3 影响的实证分析33-39
- 3.3.1 直接拉动影响33-35
- 3.3.2 就业的带动35
- 3.3.3 对城市发展的贡献35-36
- 3.3.4 可达性分析36-39
- 第4章 成渝客运专线经济社会效益的投入产出模型39-46
- 4.1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39-40
- 4.2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40-41
- 4.3 客运专线对社会经济贡献的基本框架41-44
- 4.3.1 价值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42-43
- 4.3.2 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43-44
- 4.4 数据的转换44-46
- 第5章 实证分析46-57
- 5.1 对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必要假定46
- 5.2 成渝客运专线的经济效益测算46-52
- 5.2.1 数据准备46-47
- 5.2.2 模型测算47-52
- 5.3 测算分析52-57
- 5.3.1 直接相关分析52-55
- 5.3.2 间接相关分析55-57
- 结论57-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63-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华,陆玉麒;城市可达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评述[J];城市问题;2005年01期
2 张文尝;工业波沿交通经济带扩散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3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尤飞;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4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5 颜鹏飞,马瑞;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演变和最新进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胡天军,申金升;京沪高速铁路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1999年05期
7 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沪宁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年03期
8 曹旭华;严复的富国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J];经济问题探索;1986年07期
9 王博文;张健;王远;;公路客运与高速铁路客运竞争中经济运距的探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年01期
10 邓向荣;李伟;;中国区域创新极化趋势及其特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芮宏;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李晶;辽宁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37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937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