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及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23:05

  本文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及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交通基础设施 网络效应 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摘要】:本文是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投资,学术界又很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的宏观大背景下,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和溢出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在理论上,,应用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和溢出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作用机制。在实证上,本文基于上述理论的框架,分析了国际运输方式中的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并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并对其国际比较;接下来讨论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格局,并通过空间计量、空间统计等分析方法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进一步验证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 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交通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物流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逐渐的改善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状况,使得国家物流水平总体有所提高。②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中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具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由于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本身的特点,港口、航空和公路基础设施指标对进出口贸易流量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而铁路运输由于其运营特点,作用较为微弱。同时,代表国家物流基础设施综合水平的物流设施综合指数对消除贸易障碍、增强出口贸易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发达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效应好于发展中国家。③建国后中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以及近年来政府为了应对危机实施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制订的各类地区发展政策,使得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具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公路、铁路、民航、水路及管道建设快速发展;但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着结构不合理、运力不足、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较差和交通基础设施地区分布不平衡等问题。④交通基础设施总体上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但由于区域历史条件限制,各地区溢出效应强弱不一;由于交通基础设施与其他部门之间相对生产率的差距,导致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始终为负;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存在明显滞后期,且逐渐衰竭,在滞后4 5期时由正向转为负向;省际间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但同样存在各地区强弱不一的现象,中、东部地区更加明显。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①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了国际商品贸易及国际运输中涉及到的各类交通基础设施,首次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切入点,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并对世界各主要贸易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开展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②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在对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及地区发展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Feder模型将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剥离开来,来实证的检验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同时还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利用空间权重矩阵来实证的检验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 网络效应 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512;F22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23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3-16
  • 1.1.1 选题的背景13-15
  • 1.1.2 选题的意义15-16
  • 1.2 文献综述16-21
  • 1.2.1 主要的研究方法16-19
  • 1.2.2 所使用的数据及实证方法19-21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1-22
  • 1.3.1 研究内容21-22
  • 1.3.2 研究方法22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22-23
  • 第2章 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23-67
  • 2.1 理论来源23-33
  • 2.1.1 经济增长理论23-25
  • 2.1.2 国际贸易理论25-28
  • 2.1.3 新经济地理理论28-33
  • 2.2 交通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性33-40
  • 2.2.1 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性33-36
  • 2.2.2 交通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性36-40
  • 2.3 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及溢出效应40-42
  • 2.3.1 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40-41
  • 2.3.3 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41-42
  • 2.4 本文的实证方法42-66
  • 2.4.1 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43-54
  • 2.4.2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54-60
  • 2.4.3 面板数据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60-66
  • 2.5 本章小结66-67
  • 第3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67-97
  • 3.1 国际商品贸易概况67-79
  • 3.1.1 国际商品贸易的发展状况67-75
  • 3.1.2 国际商品贸易的地理格局75-79
  • 3.2 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及各类交通基础设施79-93
  • 3.2.1 国际海洋运输基础设施79-82
  • 3.2.2 国际铁路运输基础设施82-87
  • 3.2.3 国际公路运输基础设施87-90
  • 3.2.4 国际航空运输基础设施90-92
  • 3.2.5 国际管道运输基础设施92-93
  • 3.3 部分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的因子分析93-96
  • 3.3.1 因子分析介绍93-94
  • 3.3.2 部分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的因子分析94-96
  • 3.4 本章小结96-97
  • 第4章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世界部分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引力模型为例97-119
  • 4.1 引言97
  • 4.2 贸易引力模型回顾97-99
  • 4.3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效应的实证分析99-118
  • 4.3.1 变量和数据说明99-102
  • 4.3.2 模型估计结果102-106
  • 4.3.3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效应的国际比较106-117
  • 4.3.4 主要结论117-118
  • 4.4 本章小结118-119
  • 第5章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与空间格局分析119-151
  • 5.1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119-137
  • 5.1.1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119-126
  • 5.1.2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能力的发展126-131
  • 5.1.3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变化131-135
  • 5.1.4 中国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比较135-137
  • 5.2 中国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分析137-143
  • 5.2.1 中国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差异137-141
  • 5.2.2 中国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差异141-143
  • 5.3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统计分析143-150
  • 5.3.1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特征的一般描述143-148
  • 5.3.2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聚集与分布148-150
  • 5.4 本章小结150-151
  • 第6章 交通基础设施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为例151-163
  • 6.1 交通基础设施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本模型151-156
  • 6.1.1 溢出效应基本模型的构建151-152
  • 6.1.2 变量和数据说明152-153
  • 6.1.3 模型估计结果153-155
  • 6.1.4 主要结论155-156
  • 6.2 交通基础设施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时间滞后效应模型156-158
  • 6.2.1 时间滞后效应模型的构建156
  • 6.2.2 模型估计结果156-157
  • 6.2.3 主要结论157-158
  • 6.3 交通基础设施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空间溢出效应模型158-162
  • 6.3.1 空间溢出效应模型的构建158-159
  • 6.3.2 模型估计结果159-161
  • 6.3.3 主要结论161-162
  • 6.4 本章小结162-163
  • 第7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163-166
  • 7.1 主要结论163-164
  • 7.2 政策建议164
  • 7.3 研究展望164-166
  • 参考文献166-171
  • 致谢171-172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钱家骏;毛立本;;要重视国民经济基础结构的研究和改善[J];经济管理;1981年03期

2 范九利,白暴力;基础设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级三要素CES生产函数法估计[J];经济论坛;2004年11期

3 刘生龙;武丽;;交通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科学决策;2009年07期

4 魏礼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求是;2002年23期

5 荣朝和;关于运输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问题的探讨[J];中国铁道科学;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938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938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f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