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天目山景区客流季节性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7-11-07 09:27

  本文关键词:天目山景区客流季节性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森林旅游地 季节性 客流量 波动 影响因素 天目山


【摘要】:季节性是经营森林型旅游景区面临的挑战之一。为准确把握景区客流季节性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指导景区有效监控客流动态、保障游客体验质量,制定缩减淡旺季差异措施,基于浙江省天目山景区1997-2013年年度及2005-2013年月度游客接待数据,利用基尼指数、季节指数、TRAMO/SEATS方法、HP滤波法等方法,探讨天目山景区客流季节性波动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天目山景区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事件的影响,客流年度的演变基本上呈现2个阶段,其中2004年之前属于起步发展阶段,2005年进入企业特许经营之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中1998年、2003年受突发事件影响,呈现2个低谷。2年内客流变化呈现"三峰三谷"形态,季节性不均匀,淡旺季差异明显,呈现"冬冷夏热"特征;3气候条件、公共假期制度、游客出行习惯等因素是天目山景区季节性波动特征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注意到,旅游地发展阶段和门票价格会影响景区客流的年际变化。最后,针对气候因素是影响森林型旅游地客流波动的主导因素及由季节性引起的淡旺季差异将继续存在的趋势,建议天目山景区对外通过联合其他景区形成大区域的旅游产业集聚,降低季节性风险;对内不断强化自然资源特色,培育景区发展的多维动力,形成多元驱动的旅游地成长机制,促进森林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71139)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Q15D010003)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1YD46YB)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164320H116)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季节性(seasonality)是旅游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通常也被视为该行业必须应对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依托自然、环境为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以欧洲南部3S资源旅游地最为典型[1]。季节性也是制约户外旅游最顽固的因素之一,它不可避免地使旅游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旺季和淡季[2]。学者Butle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姜春前,吴伟光,沈月琴,李兰英;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和成因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陆林,宣国富,章锦河,杨效忠,汪德根;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6期

3 黄震方;俞肇元;黄振林;祝晔;徐波;袁林旺;;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阶段性演进及其驱动机制——以无锡灵山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1年06期

4 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地理研究;1994年04期

5 骆培聪;;中国大陆入境台胞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J];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6 余向洋;沙润;胡善风;;近邻景区客流季节性比较及其动态关联研究——以西递、宏村、黄山为例[J];地理研究;2013年01期

7 张琪;王祖良;;基于乘数理论的自然保护区开发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研究——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江苏商论;2012年06期

8 尤建林;韦新良;李东;黄俊臻;赵明水;;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游憩价值评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淑敏;孙坤;杨效忠;;近30a黄山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2 黄成林;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3 夏玢;景区集群开发对客流季节性分布的影响——以安徽省潜山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蔡大鑫;刘少军;田光辉;许向春;崔丹;张京红;;海南岛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 魏菲菲;李铁松;;八台山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5期

6 颜磊;许学工;章小平;;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旅游流时间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周永振;;旅游季节性概念及其释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王献溥;于顺利;朱景新;;天目山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成就和展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9 姜辽;张述林;;国内外山地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胡文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焕;白松竹;;阿勒泰地区旅游气候指数及评价[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严斧;雷凌;蒋江龙;苏江峰;徐小进;;张家界市旅游客流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研究[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向岚麟;;国内世界遗产研究概述[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乔玮;;旅游地季节性问题与应对策略[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卢丽文;王毅;;湖北省入境旅游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欣梁;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贵平;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振亭;中国西部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关联度及经济协调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彤;气象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靳丽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及其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胡平;中国旅游人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何东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祁素萍;城市园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陶晓燕;海滨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莉莉;基于TCM方法的淮北市采煤塌陷湿地游憩价值评估[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冯璐;云台山地质公园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刘学强;重庆环城农家乐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尚慧;丘陵区耕地种植规模与生产效率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尹亓;基于产权价值的区域农地价格评估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淳秋红;公共景区产权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雯雯;基于二分型客源结构的目的地游憩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曹威威;长山群岛旅游气候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烨;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环境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卫江;基于引力模型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春旺;;旅游地空间竞争非线性关系研究——以安徽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2 黄成林;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3 李巍,李文军;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 亢新刚,陈光清,刘建国;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价值评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陈应发,陈放鸣;国外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的两种流行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6 姜春前,吴伟光,沈月琴,李兰英;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和成因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石柱鲜;黄红梅;邓创;;贸易对中日韩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9年04期

8 刘继韩;秦皇岛市旅游生理气候评价[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9 陆林;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J];地理科学;1995年01期

10 张红,李九全;桂林境外游客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岩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丽娟;香山公园森林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与旅游管理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星 ,高年生 ,孔祥艺 ,张鹏武;山西省旅游景区景点服务通则[J];大众标准化;2005年10期

2 林传红;鲁峰;彭莉;;中小景区竞争力提升研究[J];特区经济;2006年08期

3 许韶立;席建超;肖建勇;;论旅游景区索道建设的五大前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6期

4 李志飞;;论旅游景区的e化管理[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田世政;;基于系统分析的旅游景区管理研究框架构建——以公共资源型景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阎友兵;肖瑶;;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7年03期

7 张跃岭;;推进景区党建 促进景区发展[J];当代江西;2007年06期

8 ;峨眉山成为全国首批“5A”景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9 吴文智;;我国公共景区政府规制历程及其问题研究[J];旅游学刊;2007年11期

10 王忠;;旅游景区的成本论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娟;;关于景区讲解管理的若干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5年

2 何孟辑;;精心打造具有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的景区游乐精品[A];科学发展观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5年

3 孙九霞;;遇龙河景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4 孙诗靓;马波;;景区—社区系统中权力与制度的相关矛盾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统考察组;;对中国世界双重和自然遗产景区的考察报告(下)[A];中国公园协会1999年论文集[C];1999年

6 ;杭州西湖公园景点免费开放评析[A];中国公园协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7 黄金葵;;景区客流疏导预警机制方案设计[A];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2011[C];2011年

8 朱海霞;曲守璐;;大明宫5A级景区综合评价及建设路径选择[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9 邢贵升;;对永济旅游景区发展的深层次思考[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统考察组;;对中国世界双重和自然遗产景区的考察报告(上)[A];中国公园协会1999年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同君;景区管理亟待创新[N];阿坝日报;2005年

2 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黎志;精品旅游景区的建设及品牌树立[N];中国旅游报;2001年

3 柯岩;质量管理提高了景区的整体素质[N];中国旅游报;2002年

4 张捷雷;ISO9000/ISO14000和景区管理[N];中国旅游报;2002年

5 记者 郭敏;严格落实责任 确保景区安全[N];安阳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庞文渊;打造世界一流文化景区[N];宝鸡日报;2007年

7 北京 丁永勋;景区票价“春涨”道理何在?[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巅峰智业机构 张辉 叶昊;旅游景区产业结构分析和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6年

9 萧歌;旅游景区生态化60招(中)[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何雨;旅游策划与景区管理[N];中国旅游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马震;游客感知景区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贾英;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文彤;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王波;中国旅游景区供给的制度经济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黄鹂;旅游景区投资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梦;我国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9 尹郑刚;沙漠旅游主客体系统及景区竞争优势:典型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郭淳凡;不确定条件下企业景区投资决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应霞;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长隆欢乐世界景区服务质量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2 温龙环;景区信息平台交互方式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3 黄梅;景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易滢滢;长株潭城市群景区战略联盟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颖凌;景区两权分离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贺颖;公共景区免费开放的经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高玲;旅游景区员工职业素质教育培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8 淳秋红;公共景区产权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西伟;基于社会责任的重庆市遗产型景区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10 黄利娜;生态学视域的长株潭城市群景区空间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51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151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f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