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亚旅游经济圈视角下的中印旅游合作与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南亚旅游经济圈视角下的中印旅游合作与发展研究
【摘要】:南亚是指亚洲南部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河之间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地区。中国与南亚国家地域相邻、世代友好往来、经济互补性强、贸易关系密切、旅游资源和商品互为补充,从而为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多年来,中国和南亚国家之间旅游与服务贸易合作密切,而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框架下,中国和南亚国家的跨文化宣传交流赶上了良好契机,文化产业的成果将辐射到南亚各国,为构建中国—南亚旅游经济圈奠定了基础。中国和印度两国作为世界上两大知名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自然奇观、历史文化遗产;中印两国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各类自然景观更可谓是世界之最,这些都是中印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有利条件。作为“金砖五国”的中国和印度,代表着亚洲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大国,在新世纪,中印的合作与发展充满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主要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论述了国内外的文献综述以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界定了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收集的资料及文献,依据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分析了中国—南亚旅游经济圈发展现状,深入归纳了目前中国—南亚旅游经济圈发展的屏障和机遇;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印度的旅游业基本概况,梳理中印旅游合作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区域旅游合作、双边旅游发展等学说,分析了中印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困境和机遇;第五部分着重从政府部门管理层面、旅游企业合作层面、民间合作与学术交流3个层面出发,从强化新媒体营销、智慧旅游合作、新型旅游产品开发和优质旅游品牌的创建几个角度分析,探讨了中印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战略路径;第六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列出本文的结论、创新与及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的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F593.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斌,赵新元;发展朝阳旅游,迎接旅游朝阳——我国学生旅游概况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0年04期
2 邓祝仁;教育与旅游的打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王g┦糠锰竅J];社会科学家;2002年02期
3 李月兰,赖富强;论情景化旅游[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11期
4 林茂;红色旅游热的冷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5 谢彦君;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旅游科学;2005年06期
6 杨玲;对当前科技旅游热的冷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伍海琳;;论旅游体验[J];经济师;2006年01期
8 谢彦君;谢中田;;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旅游学刊;2006年04期
9 崔玲萍;;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年15期
10 李荣;周其楼;;浅议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耿庆汇;;旅游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调控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勾四清;;海南旅游商品组合开发的三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7 李发永;;我省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8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少敏;;关于延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10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鹰;生态文明与旅游价值观的重建(十)[N];江南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玲;酷讯:“旅游体验师”传递观察和感悟[N];中国旅游报;2011年
3 赵珊 邹雅筠;旅游体验师中国第一美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琼北旅游合作组织工作办公室 于济东;用文化提升琼北旅游软实力[N];海南日报;2012年
5 记者 冯涛;打造露营旅游新亮点[N];云南政协报;2013年
6 张凡;先旅游后付款,,能行吗?[N];中国旅游报;2013年
7 白四座;唤起国民旅游意识是根本[N];中国旅游报;2013年
8 郑健阳;高端旅游:向强化体验发力[N];中国贸易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孙敏;加强旅游培训 提升旅游体验[N];桂林日报;2013年
10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魏小安 记录整理 本报记者 沈仲亮;旅游研究与实践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张宝;旅游出行决策支持系统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洁;旅游体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蔚志红;山西省旅游购物体系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3 徐斌;旅游动机对旅游忠诚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徐凯睿;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5 王静;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品牌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袁申梅;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内地游客赴港旅游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金程;游客情感的动态性及其变化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孙益印;黑龙江省林海雪原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霍丽娟;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西安市旅游公共服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朱新杰;产业融合背景下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60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16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