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八大经济区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本文关键词:中国沿海八大经济区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摘要】:以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展活跃的中国沿海八大经济区91个城市为例,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协调发展类型进行分类,进而对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这4年中国沿海八大经济区91个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L13BJY032) 辽宁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编号:LS2014L012)
【分类号】:X22;F592.7
【正文快照】: 1引言协调发展研究的是两个或若干个子系统之间的发展,研究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程度,并对协同作用的程度进行度量[1]。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问题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区域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获得良好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2 胡志毅;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度分析——以云南省石林县为例[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杨美霞;;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管理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年01期
4 董亚娟;马耀峰;李振亭;高楠;;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1期
5 陈_";;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研究[J];地理研究;2014年03期
6 刘长生;简玉峰;;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中国四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面板数据分析[J];旅游学刊;2010年10期
7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赵多平;林志慧;;1993—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与进口贸易耦合关系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11期
8 方叶林;黄震方;段忠贤;王坤;;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12期
9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10 乌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作志;滨海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方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分析与测度[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3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4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5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6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9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10 常阿平;彭伟功;梁丽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向阳;单忠献;;试论蓝色经济战略中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2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成胜;;福建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研究[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赵兵;;区域城市化与景观格局演变耦合性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9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5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郭丽;长沙市城市化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耦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肖默;长株潭地区林业生态圈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刘通;都市圈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王柯贞;西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峰;孙世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判及实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2 金永生,杜国功;北京旅游产业化的条件与素质分析──兼论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指标[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3 王湘;论旅游地的旅游环境质量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艾运盛,高岚,邱俊齐;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游憩效益的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5 张祖群;;大遗址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分异探讨——汉长安城案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黄金川,方创琳,冯仁国;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7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8 谭婧;陶小马;陈旭;;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城市“精明增长”综合测度——以长江三角洲16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9 宋亚非,刘国忱,高敬;我国旅游产业化的条件与素质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1期
10 胡志毅;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度分析——以云南省石林县为例[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多尺度生态环境综合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晶晶;青岛城市旅游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燕;桂林旅游生态承载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霞;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在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峰;;全国将形成十大经济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2年01期
2 ;内蒙古建设东西大通道[J];轮胎工业;2002年12期
3 王泽宇;孙然;韩增林;;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我国区域科技经费投入“来源—执行”结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09期
4 俞树毅;高峰;张燕;;经济增长、投资结构与环境效应——基于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6期
5 毕宝明;;两种理念,,两样做法,两个效果 飞达集团小记[J];现代职业安全;2006年09期
6 ;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J];地质装备;2008年03期
7 ;为了龙江大地的碧水蓝天——黑龙江省环境监察局环境执法风采记[J];环境保护;2010年15期
8 李冀;严汉平;刘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绩效考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9 ;余杭布艺创品牌[J];纺织信息周刊;2002年47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晓菲;韩增林;;中国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谭琨;;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增长:解析三大经济区发展规划[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课题组;;长江上游“渝川黔鄂”大经济区的发展思路研究——兼论在此背景下重庆市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吉炳轩;;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 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A];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向海霞;王力;陈引;;重庆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与探讨[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6 仲志余;;加快长江中游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A];促进中部崛起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朱伟华 通讯员 张士英;黑龙江省着力建设“八大经济区”[N];光明日报;2009年
2 记者 梁相斌;黑龙江扩内需推动八大经济区建设[N];中华建筑报;2009年
3 赵国华;调研“八大经济区”建设情况[N];北方时报;2011年
4 邓林 赵泽波 本报记者 张启富;川东北成为全省五大经济区之一[N];广安日报;2007年
5 记者 焦明忠;为“八大经济区”建设尽智尽力[N];黑龙江日报;2009年
6 记者 贾辉;迅速启动“八大经济区”建设 全力推动第二季度提速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9年
7 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 祝福恩;“八大经济区”战略构想的科学依据[N];黑龙江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坤 见习记者 常春晖;省委组织部积极推进整改措施落实[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省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 王亚军;“八大经济区”建设要在集约推进上下功夫[N];黑龙江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陈洋;建好八大经济区 推进十大工程[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晖;三大经济区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特征、成因及管理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邓方春;西部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张越;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发展的政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年
4 宋旭;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农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5 虞光;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FDI区域聚集演化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6 侯梁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杨;黑龙江省工商系统落实“八大经济区”政策的调研报告[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郑志若;中部六省动态发展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11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21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