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吐蕃三号墓鹿与鹰文化内涵的解读
本文关键词:都兰吐蕃三号墓鹿与鹰文化内涵的解读 出处:《西藏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都兰吐蕃三号墓 苯教丧葬仪轨 鹿的文化内涵 鹰的文化内涵
【摘要】:上世纪90年代都兰吐蕃墓葬群的发掘是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而墓葬群所处地势和出土文物所折射出的鹿与鹰文化现象,为研究吐蕃古代苯教及丧葬仪轨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以苯教中鹿与鹰文化现象着手,以考古资料为旁证,探讨苯教与周边地区广泛盛行的萨满教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可显现藏区民间信仰中的鹿与鹰文化现象,并可体现都兰吐蕃三号墓主人的丧葬规格依据了具有鹿与鹰文化为特征的隆重而规范的苯教仪轨。
[Abstract]:......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
【分类号】:K878.8
【正文快照】: 1982年,青海省文物局考古工作队在青海都兰县热水乡血渭草场发现了一处庞大的吐蕃墓葬群。这一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被列入“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7~9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联合在血渭草场热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谢继胜;;战神杂考——据格萨尔史诗和战神祀文对战神、威尔玛、十三战神和风马的研究[J];中国藏学;1991年04期
2 王志炜;;新疆鹿石的造型特征及文化解释[J];作家;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凌;;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的新尝试——《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评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汤惠生;青藏高原的岩画与本教[J];中国藏学;1996年02期
3 张亚莎;;马图形·“风马”·战神格萨尔——由西藏岩画“马图形”所引发的思考[J];中国藏学;2008年01期
4 宗喀·漾正冈布;拉毛吉;端智;;七(bdun)、九(dgu)与十三(bcu gsum)——神秘的都兰吐蕃墓数字文化[J];敦煌学辑刊;2012年01期
5 王银田;饶晨;;论“搉石”[J];敦煌研究;2009年04期
6 高启安;;莫高窟第17窟壁画主题浅探[J];敦煌研究;2012年02期
7 王小明;;青海柳湾彩陶的民俗文化意象[J];大众文艺;2010年18期
8 李立新;;藏族服饰之配饰艺术研究[J];国际纺织导报;2008年06期
9 曲艳玲;;云南纸马平面构图法探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阿顿·华多太;;论都兰古墓的民族属性[J];中国藏学;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中;远古西亚与旧大陆整体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3 项江涛;大昭寺转经廊壁画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周娟;1616年至1959年的不丹与中国西藏关系史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李秋丰;论先秦时期的巫术与教育[D];吉林大学;2008年
6 陈于柱;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敦煌禄命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刘颖;敦煌莫高窟吐蕃后期经变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才贝;阿尼玛卿山神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万代吉;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贾伟;明清时期河湟地区民族人口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yN;“边玛墙”考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小明;湟中农民画的民俗文化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焦隽;试论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安灵芝;华锐藏族服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高莉;卫藏地区藏式门窗装饰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6 南加才让;略论藏族石刻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江泓;痛并快乐着[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8 袁建勋;藏密坛城文化艺术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隽;传统中的汉族工笔重彩与藏族唐卡的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张俏梅;文化与生活的表征·艺术与美的展示[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褚俊杰;;吐蕃本教丧葬仪轨研究——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解读[J];中国藏学;1989年03期
,本文编号:1353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5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