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耦合理论在旅游研究中应用领域的国内研究评述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7-12-30 23:02

  本文关键词:耦合理论在旅游研究中应用领域的国内研究评述与展望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研究 耦合理论 研究评述


【摘要】:以系统科学为基础,用"耦合"这一物理学用语与旅游研究的结合丰富了旅游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对国内近年来耦合理论在旅游研究中应用文献的梳理,较为详尽地对耦合思想在旅游与文化和音乐的关系、旅游产业研究、旅游地复杂系统研究、旅游者研究、旅游开发理论、经济-环境-旅游关系、会展旅游、旅游影响分析、旅游交通9大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述评;并提出了展望,包括拓展耦合理论在旅游相关领域研究中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解耦"思想在旅游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积极促成"负→正耦合"的转化,合理控制耦合的程度。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ystem science, the combination of "coupling", a physical term and tourism research, enriches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ourism research, and combs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upling theory in tourism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More detailed on the coup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e and music, tourism industry research, tourism complex system research, tourist research, tourism development theory, economic-environment-tourism relations, mice tourism. Tourism impact analysis, tourism traffic in nine areas of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The prospect is put forward, including extend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coupling theory in tourism related field, enhancing the application of decoupling theory in tourism related research, and actively promoting "negative". 鈫扵he transformation of positive coupling, reasonably control the degree of coupling.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1XJC6300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JL046) 兰州理工大学红柳青年教师培养计划(Q201213)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2RJZA010) 兰州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特色研究方向资助项目
【分类号】:F590
【正文快照】: 近年来,学术界对旅游文献研究的回顾和综述不断增加,这种发展态势反映了旅游学的成熟及研究学者对这个学科本质的好奇心[1]。国外对于旅游研究综述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对旅游期刊评价和排序,从旅游专家的角度感知旅游期刊的质量;另一种方法侧重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勋;;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安瓦尔·买买提明;塔世根·加帕尔;;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联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4 周振东;旅游业不是“无烟工业”——对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再认识[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10期

5 冯淑华;沙润;康勇卫;林妙花;;龙虎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价值—游客审美感知”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2期

6 王煜琴;王霖琳;李晓静;张禾裕;;废弃矿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空间重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7 李景宜;周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6期

8 尹来盛;冯邦彦;李胜会;;广东省区域发展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兼论3种测度方法的比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1期

9 璩向宁;;宁夏沙湖旅游开发对水体环境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10 吕君;于相贤;刘丽梅;;旅游发展生态安全的动力学机制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丽云;;旅游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蟹岛模式”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2 韩新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产业网络耦合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3 王四海;杨宇明;叶文;田昆;;旅游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4 韩新明;;产业生态网络视阈下旅游企业耦合的合作博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5 郑燕;;滨湖旅游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基于云南省抚仙湖禄充景区的个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6 王茂强;殷红梅;王英;谢沁露;;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以贵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7 荣茹;;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8 王钦安;;旅游业与环境关系探讨[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谷艳慧;;关于莱芜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8期

10 李庆雷;黄梅;高大帅;;旅游循环经济视角下景区垃圾处理的新模式[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松茯;陈思;;文化产业下哈尔滨建筑遗产的独特性与保护模式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顾彬;;浅议海岛型景区旅游垃圾问题——以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季静;;福兮? 祸兮?——论我国发展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6 冯淑华;;丹霞地貌景区安全格局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以龙虎山为例[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师守祥;;旅游规划:想做的很多,能做的很少——评国标《旅游规划通则》[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阚耀平;;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南通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钢;杨新军;王乃昂;郑芳;郭甜歌;;旅游地多岛效应:概念、原理、方法及展望[A];中国旅游评论2012[C];2012年

10 丁嵩;李红;;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分析——以广东为例[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3期(总第18期)[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黄义忠;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伟海;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质遗迹评价及形成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詹国勇;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陈霁;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国旅游营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宇;广西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培才;森林公园音乐环境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3 周晓敏;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4 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桂林漓江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廖莉霞;重庆区域旅游产业素质高级化机理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6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朱炯翟;云南省镇雄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宋冰雪;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会展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薛双喜;河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天悦;试论交通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助推作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高超;陆玉麒;;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3 李广宏;;基于“农业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4 傅晓莺;张义丰;李想;;北京山区乡村工业旅游开发的意义与对策研究——以门头沟区龙泉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5 汪璐;范俊;;西南山地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耦合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6 黄成林;中国主要旅游资源的省际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张宏梅,陆林;中国入境旅游者增长的周期性波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邢慧敏;陆林;;徽杭、合铜黄高速公路运营对黄山市自驾游发展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喻光明;魏雅丽;鲁迪;陶文星;张敏;王立国;;区域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补偿[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4期

10 刘蔚;;基于价值链(网络)理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1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楚兴;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其环境保护[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2 杨丽丽;汽车产业生态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旭;来华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林飞;产业生态化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丁登花;茶叶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余晓龙;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5 李辉;工业遗产地景观形态初步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冯云;生态视角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孙丽;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整治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梅,陆林;国内旅游研究方法的初步分析[J];旅游学刊;2004年03期

2 宋子千;;编辑手记[J];旅游学刊;2007年01期

3 曹新向;;充分利用网络,为旅游研究和决策提供服务[J];旅游学刊;2007年05期

4 ;打造高端交流研讨平台 推进旅游产业和谐发展——第六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暨第五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隆重开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5 纪菲菲;;休闲与旅游的本质性比较[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6 ;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第一号通知)[J];旅游学刊;2010年12期

7 张广瑞;关于旅游学研究的一些想法[J];社会科学家;1990年01期

8 章锦河,陆林;中国旅游类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分析[J];地理科学;2003年04期

9 李爽;黄福才;饶勇;魏敏;;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在国外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基于ATR和TM所载文献的统计分析[J];旅游科学;2006年05期

10 朱苏加;李晓楠;杜丽娟;路紫;;现代文化地理学对旅游研究的隐喻作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John Tribe;;旅游研究:趋势、议题和创新[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朱峰;项怡娴;;旅游研究中的“去旅游化”现象、成因及其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对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旅游课题的初步分析[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魏小安;;顶天立地: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几点认识[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保继刚;;中国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蒋轶红;王铮;李山;王瑛;周嵬;;基于GIS的旅游研究——以著名风景名胜区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路紫;张静;;地理学与旅游研究之间文化界面的考察[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秦仲篪;;论网络营销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徐德宽;康海钧;;武汉旅游产业应加速实现“四化”[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9 翟玉堂;常明芳;任晓燕;;发展水保型生态旅游产业的探索与实践[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周旭霞;;旅游业的拓展方向: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红团;县旅游研究会成立[N];洛阳日报;2008年

2 记者 曾四丹;国际旅游研究大会即将在我市举行[N];桂林日报;2007年

3 傅建祥(作者单位:浙江省旅游局);人文旅游研究之我见[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记者 段丽茜;我省召开首届旅游研究会[N];河北日报;2006年

5 刘德谦;当前推动中国旅游研究的三个要点[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李萌;提升旅游研究质量的方法论基础[N];中国旅游报;2007年

7 李福臣;做好“彝”文章 铸造“彝”品牌[N];楚雄日报(汉);2005年

8 曹国新;旅游研究方法的要求与规范[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李刚;肇庆与省社科院合办旅游研究所[N];中国旅游报;2000年

10 高君明;生态旅游——商机?还是危机?[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建;河南省旅游产业安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于秋阳;中国旅游产业潜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春野;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陈耀辉;旅游美学与旅游产业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范业正;中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司马志;基于ESP范式的中国旅游产业绩效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饶品样;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林源源;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王新祝;水电旅游城发展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龙兴;广东省旅游产业组织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赵琴玲;平遥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杨敏;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沈晓静;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燕;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D];海南大学;2010年

6 张积慧;中国旅游产业的形成及发展趋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7 陈智慧;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实证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8 任绪义;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上的职能转变[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杨文君;中国八大经济区旅游产业布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雪梅;旅游产业与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56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56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3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