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 出处:《西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评价 生态环境 旅游可持续发展 秦岭地区
【摘要】:自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旅游活动日益成为普通大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旅游产业也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及影响力的产业活动之一。与此同时,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大量威胁旅游相关人群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虽然人们普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采取了多种管理应对措施,但或者由于过分关注“效率”和“速度”,或者由于利益驱使,应对效果极为有限,旅游对环境威胁依然严峻。因此,基于新的研究视角,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对旅游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变迁、政府管理等问题综合探讨,提山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并确保其充分实施,就显得尤为迫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ESs)注重人类社会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注人类社会在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的适应与调整能力,强调系统在遭受干扰后恢复到维持其基本功能和结构的能力,是可持续性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与其他研究框架相比,当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研究取向从以效应为主(impacts—led approach)转向以脆弱性为主(vulnerability—led approach),这对于深刻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地交互祸合作用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地关系中脆弱性的研究是其焦点,并成为可持续性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典范,本文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引入旅游研究中,将局域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作以旅游为人类干扰活动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以生态环境典型区域陕西秦岭地区为案例,在对其旅游发展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构建——系统外部压力分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驱动力分析——系统适应性循环过程及机制分析——系统适应性管理对策的提出”的逻辑思路展开全文研究。 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①在对旅游社会—生态系统(TSESs)某些理论特征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指出TSESs研究范式的本质:基于系统视角对旅游业发展最终是否能促进区域社会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②以区域尺度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做为研究对象,选取秦岭地区(陕西境内)做为研究案例,界定并构建了秦岭地区TSESs,提出了秦岭地区TSESs的脆弱性评价框架,即:外界旅游压力驱动下的区域系统变化分析——系统变化中的耦合属性评价——系统的适应机制总结。 ③对当前秦岭地区TSESs所主要面临的外部压力进行分析,指山当前秦岭地区TSESs是由多种外部压力驱动,来自系统外部的旅游压力的形成其实是秦岭地区系统内部各组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一种适应性选择的结果,即全球环境变化——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旅游发展应对——应对影响累积(隐蔽性、延迟性、倍增性)——旅游压力形成。在外界压力与系统内部间的相互作用下,当前秦岭地区TSESs面临的主要矛盾为:旅游发展加速与环境承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区域系统内部发展不平衡间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主导影响了秦岭地区TSESs的脆弱,因而,基于这两对矛盾来评价秦岭地区TSESs的脆弱性正是本文研究的核心议题。 ④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将秦岭地区TSESs划分为6个区域空间单元。选取16个评价指标,以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脆弱性评价模型,分别定量测度了1990—2010年秦岭地区及其内部6个区域系统的脆弱度时空变化,研究结果如下: 时序变化(据1990—2010年时序数据):秦岭西安TSESs的脆弱度变化呈现出从平稳发展——加速脆弱并保持高值——震荡下降——稳定平缓下降的基本趋势;秦岭宝鸡地区为:维持平稳高值水平——波动后回升——平稳下降——加速上升。秦岭渭南地区为:平稳上升——缓慢下降——缓慢上升。秦岭汉中地区为:总体平稳上升——偶有波动——略快加速上升。秦岭安康地区为:总体维持低值平稳水平——略快加速上升。秦岭商洛地区为:总体维持低值平稳水平——略快加速上升。 空间变化(据1990、2000、2010年截面数据):1990年,秦岭地区各区域系统总体脆弱度相对较低,且南北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秦岭北麓3个地区脆弱度差异较大,西安最低,渭南最高,宝鸡居中;秦岭南麓3个地区脆弱度空间差异则相对较小。到2000年,秦岭地区各区域系统间差异逐渐缩小,且秦岭北麓3个地区变化明显快于秦岭南麓地区。2010年,除总体脆弱度差异继续缩小外,在脆弱度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与2000年相反的特征,即:秦岭北麓3个地区脆弱度变化明显慢于秦岭南麓的3个地区,表现为秦岭北麓3个地区脆弱度稍有升降或维持原有水平而秦岭南麓3个地区的脆弱度则大幅度上升。 驱动因素:从1990—2010年秦岭地区各区域系统驱动脆弱度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构成来看,西安和渭南大致类似,主要为:地区总体经济水平因子、可利用土地资源因子、外来人口变化因子等。宝鸡和汉中大致类似,主要为:人口素质因子、游客增长率因子、GDP因子、工资依赖度因子、环保投资因子等。安康和商洛大致类似,主要为人口素质因子、客源集中度因子、生物多样性因子等。综合以上可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就业和财政分配是决定各区域系统脆弱度的5类最关键驱动因子,它们之间耦合关联,决定了系统的脆弱程度及时空变化。 ⑤基于区域间的互补性、可达性和中介机会3个方面,选用1990、2000、2010年时间截面数据,结合区域空间形态分析模型、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旅游断裂点模型,分析了1990—2010年秦岭地区各区域空间的旅游合作与竞争关系,评价了其对系统脆弱性的影响。结论为:从1990—2010年,秦岭西安、渭南地区通过与其它地区的空间作用脆弱性总体降低,且变化大致稳定;秦岭宝鸡、汉中地区通过与其它地区的相互作用脆弱性总体增高;秦岭安康、商洛地区通过与其它地区的相互作用面临更大的发展风险,但机遇并存,短期内脆弱性不稳定,具有波动性的特征。 ⑥综合系统财富、连通度和恢复力,分别对秦岭地区及各区域系统适应性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秦岭地区各区域系统旅游发展均处于适应性循环的保护阶段,还未经历一个完整的适应性循环周期。但各区域系统在变化时段、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影响机制方面各有不同,这既是各区域系统自身对外部压力的应对结果,也受区域问相互作用的复杂影响。 秦岭地区TSESs整体也处于适应性循环的保护阶段(上升期),还未经历一个完整的适应性循环周期。对该过程分析发现:政策变革特别是投资带来的旅游建设用地的调整是系统循环过程的关键驱动力,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则可以使系统维持在开发阶段;旅游变化过程中的“不平衡性”特征,会增强系统的外部压力,并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释放。 对导致秦岭地区TSESs大尺度)及各区域系统(小尺度)间扰沌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内聚力、支撑力、中介力和惯性力,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具有的动态反馈关系,驱动了不同尺度系统的各自发展。 ⑦从环境管理、旅游发展和空间协调3个方面,提出秦岭地区TSESs的适应性管理对策。
[Abstract]: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mid - 19th century ,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eople ' s disposable income , tour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and influential industries in the world .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som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society - ecosystem ( TSESs ) ,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essence of TSESs research paradigm :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an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ociety based on the system perspective . ( 2 ) Taking regional scale tourism society - eco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selecting Qinling area ( Shaanxi Province ) as the research case , defining and constructing TSESs in Qinling area ,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TSESs in Qinling area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ternal pressure of TSESs in Qinling area , and indicates that TSESs in Qinling area is driven by various external pressures . The formation of tourism pressure outside the system is the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xternal pressure and internal system ,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acceler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sufficient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insufficient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 It is the two pairs of contradictions that influence the vulnerability of TSESs in Qinling area . On the basi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the TSESs in Qinling area are divided into 6 regional spatial units . 16 evaluation indexes are selected , based on the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 , and 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odel is combined to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tempor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Qinling area and its internal 6 regional systems from 1990 to 2010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Time series changes (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ries data from 1990 to 2010 ) : The fragile degree of Xi ' an TSESs shows a basic trend from steady development to acceleration of vulnerability and to maintain a high value _ oscillation decrease _ steady descent . Spatial variability ( 1990 , 2000 , 2010 section data ) : In 1990 , the overall vulnerability of each regional system in the Qinling area was relatively low ,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was relatively small . Driving factors : From 1990 to 2010 ,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system driving vulnerability change , Xi ' an and Weinan are roughly similar , mainly including population quality factor , tourist growth factor , GDP factor , wage dependency factor ,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factor , etc . The main factors include population quality factor , tourist growth factor , GDP factor , wage dependency factor ,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factor , etc . As a result , the above can be seen that natural resources , cultural resources , infrastructure , tourism employment and financial allocation are five most critical driving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vulnerability of regional systems . Based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interregional complementarity , accessibility and intermediary opportunities , the paper selects the time - section data of 1990 , 2000 and 2010 , combines the region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model , the tourism economic relation intensity model , the tourism economic membership degree model and the tourism breaking point model , and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the regional space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Qinling area from 1990 to 2010 . ( 6 ) Comprehensive system wealth , connectivity and resilience , the adaptive cycling of Qinling area and regional systems are analyzed ,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ach regional system in Qinling area is in the protection stage of the adaptive cycle , and has not experienced a complete adaptive cycle period . However , the regional system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 , duration ,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 which is not only the response result of the regional system itself to the external pressure , but also the complex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query interaction . The TSESs in Qinling area are also in the protection stage ( rise period ) of the adaptive cycle . It has not experienced a complete adaptive cycle period . It is found that the adjustment of the policy change , especially the tourism construction land , is the key driving force of the system circulation process ,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can keep the system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 the " non - equilibrium " character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change will enhance the external pressure of the system and possibly cause the whole system to collapse and release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cause chaos among TSESs in Qinling area and regional systems ( small scale ) , and finds out cohesion , supporting force , intermediate force and inertial force , and their dynamic feedback relation with each other , and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cale systems . Based on thre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pace coordination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daptive management of TSESs in Qinling area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X8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代松;张良;徐小东;;川西北地区旅游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李宇;杨兴中;;秦岭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6期
3 徐太方,林春燕;华顶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2005年02期
4 吴晨;李东和;汪燕;;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休宁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8期
5 白晶;石晓佳;;马乃喜:屡遭劫难的秦岭[J];西部大开发;2006年10期
6 刘志友;;大连打造“浪漫之都”的城市旅游发展对策[J];辽宁经济;2009年10期
7 耿宝江;彭利;;基于SWOT分析的重庆洋人街旅游发展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年34期
8 葆青;;改革风云“绿”秦岭[J];陕西林业;2010年01期
9 陈国权;上海农业旅游发展对策刍议[J];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08期
10 关克;;自然的楼观[J];陕西林业;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洪滨;邵雪梅;;采用树轮年表重建秦岭地区历史时期初春温度变化[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瞿葆;;基于低碳概念的旅游业发展初探[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研;;秦岭地区泥盆纪准无窗贝科(ATHYRISINIDAE)的讨论[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7)[C];1984年
4 刘洪滨;邵雪梅;;采用树轮年表重建秦岭地区历史时期初春温度变化[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延龙;邹志荣;张鸿;;秦岭野生花卉资源及其利用途径[A];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6 黄莉萍;马章全;;无角陶赛特羊和杜泊羊在秦岭地区的繁育效果[A];2006中国羊业进展——第三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宗清;唐索寒;王进辉;张国伟;陈家义;杨永成;;秦岭蛇绿岩的年龄:同位素年代学和古生物证据,矛盾及其理解[A];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汪东波;邵世才;;南秦岭地区沉积岩型金矿的类型、特征及找矿远景[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9 宋露;;关于构建秦岭区域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初步构想[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金融危机与陕西经济发展专题学术论坛论文选集[C];2009年
10 黄易;夏自谦;;基于GIS及Oracle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景观尺度评估[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琳琳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2006级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对策研究[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2 辽宁师范大学 刘筏筏 甘井子区中华路街道 王金岭;大连农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N];大连日报;2009年
3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王衍用 李鹏学;高铁沿线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对策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北京巅峰智业集团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孙业红;黔东南旅游资源特色及旅游发展对策(下)[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北京巅峰智业集团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孙业红;黔东南旅游资源特色及旅游发展对策(上)[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政协陕西省委员会提案委员会;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N];各界导报;2011年
7 见习记者 霍强 本报记者 陈圣强 整理;保卫秦岭:陕西未来的环保之战[N];陕西日报;2011年
8 记者 张辉;秦岭四宝馆动物防暑有招[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9 王少锋;大秦岭 大名堂[N];安康日报;2011年
10 记者 王兴 通讯员 黎晓勇;佛坪举行第二届秦岭清凉帐篷节[N];汉中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娅玲;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齐增湘;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崔晓临;秦岭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水热环境响应[D];西北大学;2013年
4 朱明旗;秦岭多孔菌资源及区系地理成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宋莎;基于自然资源依赖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社区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宋佃星;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冬梅;秦岭地区黄精属两种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蕾;福州保健旅游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燕芝;山西影视旅游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3 朱源;公益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淑芳;山西省医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欢;基于居民需求的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聂爱华;泰国佛教旅游发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7 姜尧;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桂林城市夜间旅游满意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宋鸽;海岛型红树林保护区社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9 陈聪;中国房车露营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吉嫱;常熟市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57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5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