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游憩拥挤感知国外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户外游憩拥挤感知国外研究进展 出处:《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外户外游憩拥挤感知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相关关系、测量方法、接触规范以及应对行为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在研究视角上,拥挤研究更加倾向于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以及游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拥挤与规范的结合,将更利于景区的实践管理;在研究区域上,已从荒野地区转向高密度使用地区;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最后结合国外研究进展,展望了国内拥挤研究的趋势。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ory of outdoor recreation congestion percep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correlation relations, measurement methods, contact norms and coping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he study of crowding is more inclined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sociology, psychology, geography and recreation. In the research content, the combination of crowding and standardization will be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actical management of scenic spots; In the study area, it has shifted from the wilderness area to the high-density use area; In the research methods, quantitative research is the main method.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progress abroad, the trend of congestion research in China is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471129) 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AHLYZJ201418)
【分类号】:F591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随着景区持续增长的游憩使用压力,拥挤可能成为游憩管理中更加突出的问题。国外游憩拥挤感知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卢卡斯(Lucas)分析了独木舟、动力艇以及快艇使用者的不同的拥挤感知[1]。与此同时,美国颁布了《荒野法案》(Wil-derness Act,1964),并在法案中明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玉玮;陈扬乐;;基于游客感知的滨海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研究[J];旅游论坛;2012年05期
2 李如友;黄常州;;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对态度的影响作用——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J];旅游论坛;2013年04期
3 吕君;孟昀;;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的感知和态度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5期
4 刘民坤;;广交会社会影响感知的居民聚类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孙晋坤;章锦河;李曼;周晶;陈静;杨璐;;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2期
6 杨主泉;张志明;;西江流域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实证研究——以昭平县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7 杜颖;蔡君;王冰;;刍议LAC系统中指标及标准的确定[J];河北林业科技;2008年02期
8 王立操;江海旭;;大连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11年02期
9 罗艳菊;黄宇;毕华;赵志忠;袁建平;席莹;;游憩冲击对游憩体验的影响——以三亚景区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罗艳菊;;不同利用水平下游客对游憩利用影响感知的差异——兼谈其对总体满意度的作用[J];经济地理;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2 ShogoMlozi;[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林慧龙;环县典型草原放牧家畜践踏的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桂春雷;基于水代谢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5 王咏;社区居民感知视角下黄山风景区门户城镇旅游发展特征与机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6 韦健华;基于游客体验的森林公园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爱亮;游憩影响与环境解说之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马扬梅;旅游心理容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张钟元;滨海旅游地游客安全期望与感知的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李一飞;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及其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李春媛;城郊森林公园游憩与游人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朱解放;基于SD法的北京市森林游憩空间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冷媛;新疆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8 姚晓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安全意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9 武旭阳;与风景名胜区衔接的城市地段规划策略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黄子婧;改进“安仁县春分药王节”营销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萍;钟永德;;户外游憩需求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4年10期
2 江波;尹春玲;;古镇户外游憩项目开发初探——以湘西永顺芙蓉古镇为例[J];才智;2013年15期
3 贾黎明,陈鑫峰,刘泽良,温晓红;太行山周边主要城市户外游憩需求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Z1期
4 王传伟;郭锋;江泽平;孙晓梅;;美国的户外游憩资源管理[J];世界林业研究;2008年02期
5 吴承忠;;外国户外游憩政策的类型与实践[J];珞珈管理评论;2008年01期
6 吴承照;游憩效用与城市居民户外游憩分布行为[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7 胡春姿;;美国的小径系统及其借鉴意义[J];世界林业研究;2008年01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亚茹;;国外户外游憩研究综述[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胡春姿;从户外游憩参与度看民众喜好需求[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2 胡春姿;让户外游憩场所更好地服务游客[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3 胡春姿;户外游憩行动为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提供支撑[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4 殷磊;磨心山再建3公里登山步游道[N];厦门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欢欢;人居环境视野下的户外游憩供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曹妲妲;新兴户外游憩活动低参与度的跨文化定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岚岚;白领阶层户外游憩行为及空间选择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贺萍;长沙市居民户外游憩动机与偏好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4 徐德秀;居住社区户外游憩空间的系统性建设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吴远阳;基于行为需求的社区户外游憩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
6 谢易明;田园城市视角下的成都市温江区户外游憩地体系规划探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61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61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