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超越“遗产观”的中国民俗学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10 06:28

  本文关键词:超越“遗产观”的中国民俗学发展 出处:《民俗研究》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政治 遗产观 学术本位 民俗学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动力并非来自基层社会,其本质属于国家政治的范畴。当下出现了一个体制内部精英共谋、各类资本转化与互惠、遗产主体边缘化的中国"非遗"生态。由于国家视野与学术研究对于"遗产"的观点存在异质的价值悖论,令介入遗产事务的学人们多有困惑与妥协,而中国"非遗"保护浓郁的行政特色,决定了无法以此去实现学科内部的快速增长。学者们涉足其中的兼职心态,以及"非遗"主题下质与量不均衡的成果现状,也无法使之形成一个学科本位式的常态科研重心。学者们需具备超越"遗产观"的学术发展远景;坚持基础性的资料积累和田野作业,保持学术独立书写;向建设公众(应用)民俗学的分支学科方向努力;关注"非遗"保护场域下"传统再发明"的课题。
[Abstract]:The motive force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not from the grass-roots society, its essenc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politics. When a system of internal elite collusion, all kinds of capital conversion and reciprocity. Because of the heterogeneous value paradox in the view of national vis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on "heritage", scholars involved in heritage affairs are confused and compromise. China's "non-legacy" protection of the rich administrative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s that it can not be used to achieve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discipline. Scholars are involved in the part-time mentalit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nbalanced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theme of "non-legacy" can not make it form a normal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of discipline standard. Scholars need to have a vision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beyond the "heritage view"; Adher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basic materials and field work, and maintain academic writing independently; To build branches of public (applied) folklore; Pay attention to the topic of "traditional reinvention" under the protection field of "non-posthumous".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分类号】:K892
【正文快照】: 引言目前学界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学学术发展二者关系的论题,不仅各类学术会议多有涉及,学人中也已产生一些文章对此进行讨论与反思,其中有的还以专栏的形式发表,在学科内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①有的学者形容民俗学遭遇“非遗”保护时的情形为“一见如故、两厢情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2 乌丙安;;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3 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4 潘年英;梭戛生态博物馆再考察[J];理论与当代;2005年03期

5 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6 陈映婕;张虎生;;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与传承力[J];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7 陈映婕;张虎生;;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起源地的认识误区[J];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02期

8 陈映婕;张虎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传统”或“传统主义”——以两个七夕个案为例[J];民族艺术;2008年04期

9 刘铁梁;;民俗文化的内价值与外价值[J];民俗研究;2011年04期

10 刘大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敢壮山布洛陀的神话塑造和文化创意[J];粤海风;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杰;;纪录·民俗·传播——关于民俗文化影像化传播的研究述评[J];今传媒;2012年05期

2 关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陶雪玉;;论电视剧的“灰姑娘”效应[J];电影评介;2009年16期

4 别金花;梁保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8年06期

5 周俊满;;生态旅游:生态博物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金晓艳;;“非遗”光环之外的民俗实践——以宁夏隆德县杨氏泥塑为研究个案[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李菲;;理论旅行:本土语境下的非遗阐释与操作[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8 李红;;新农村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5期

9 熊晓辉;;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现状、特征与价值[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孟凡钊;;论民族节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以广西田阳布洛陀旅游文化节为例[J];当代经济;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宁;;乡村旅游中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张涛;消解的边缘[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闫宁;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段阳萍;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生态博物馆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田素庆;“原生态”的幻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晨霞;晋南帝尧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晓戈;民俗文化语境中的闽南木版年画[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冯莉;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琳;城市中的民间庙会——青岛海云庵糖球会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万艳芬;汉阳舞高龙习俗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席海婷;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俊昕;喜利妈妈祭祀的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何春燕;云南彝族阿哲人“祭龙”活动的当代复兴问题考察[D];云南大学;2011年

8 黄尚茂;龙州布傣天琴艺术传承与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吴文才;贵州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清玲;生态民俗学视角下的布洛陀文化探究[D];广西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德明;多尔逊对现代中国民俗学史的论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朝戈金;口头·无形·非物质遗产漫议[J];读书;2003年10期

4 吕建昌;廖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兼谈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法律地位[J];中国博物馆;2006年01期

5 陈孟昕,张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综述[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乌丙安;;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8 吴秀杰;;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9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陈泳超;;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J];民俗研究;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01期

2 吕屏;王庆仁;彭家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3 王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原则的界定与模式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4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学习与实践;2006年11期

5 丁永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李莉;黄剑敏;;论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10年12期

7 郭慧丽;;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以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刘洁;;湘西苗族音乐的保护探微[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9 张丽香;;浅析公共图书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晋图学刊;2008年03期

10 洪映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视角[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新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杨永芳;牛璞;;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郁建兴;黄红华;;村民自治研究的研究[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4 比嘉政夫;;琉球列岛(冲绳群岛)祭祀空间的村落与家[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米华;;当代农民社会政治心态变迁的实证研究——以湖南溆浦桐木坨村农民为例[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忠岑;;学会改革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讨[A];第25届中西南学会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钟金雁;;儒家民生思想探析——以孔孟为中心[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谢培甫;;农民工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探讨[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国明;;加入WTO后云南养猪业发展思考[A];云南省首届无公害猪肉生产研讨会、云南省奶业发展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林华东;;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研究(提要)[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陶金;欧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及启示[N];经济日报;2010年

2 文哲;权力腐败是国家政治经济的“癌瘤”[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1年

3 记者 万君;李锦斌会见越南客人[N];陕西日报;2008年

4 本报评论员;亲民 文明 和谐[N];自贡日报;2008年

5 汤庆华;浅谈提案的“提”与“办”[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4年

6 丛文胜;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N];解放军报;2004年

7 副教授 李昆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宪法有何重要意义[N];解放军报;2004年

8 记者 曾革楠;中非人民友好协会创办《非洲》杂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9 江苏盐城主任医师 康乐;“侃大山”不能少[N];保健时报;2003年

10 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 杨高明;国防,一个不断放大的安全课题[N];中国国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丽;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王梅;社区政治及其与国家政治的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曹丽新;解构、友爱与未来民主[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刘建伟;当代西欧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宗伟;地缘区位、战略选择与自我—“关键他者”互动:朝鲜、利比亚和伊朗核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辉;国际政治视野下的太空合作[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郭存海;拉丁美洲中产阶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10 袁松;富人治村[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涵;西安老字号保护之生态博物馆策略[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保障体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勇丽;现代语境下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民俗学解析[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5 周全琴;民族乡建设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6 黄镇邦;当代布依族社会Weanl的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徐媛;民间故事传承人保护方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伟立;从隆尧秧歌戏的传承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邓卫永;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国家政治安全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西昌;千阳布艺的调查与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404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04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a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