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节日文化重构的几种类型——基于云南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
本文关键词:回族节日文化重构的几种类型——基于云南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 出处:《回族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论文基于对云南巍山回族圣纪节文化变迁的民族志个案研究,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回族节日文化重构分为借用型、重组型、延展型、转换型、替代型和融会型6种类型。通过圣纪节文化变迁的宏观概述和文化重构类型的微观分析,认为圣纪节文化重构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重构;是回族民间社会实现民族宗教与国家政治、传统与现代等多种力量互动的地方性知识的生产与运用。
[Abstract]: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the Hui people in Weishan,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divides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of Hui festivals into three types: borrowing type, reorganizing type, extending type and transforming type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Based on the macroscopical overview of cultural changes and microcosmic analysis of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s the inheritance and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radition; Hui civil society is th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which interacts with various forces, such as religion and national politics,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分类号】:K892.3
【正文快照】: 从人类学角度看,文化就是人们适应自然与社会的生活方式。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传统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1],同时又通过文化重构使文化变迁成为文化存在的绝对状态。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生存困境与文化危机的少数族群为争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马经;回回入滇与省会初创[J];回族研究;2001年01期
2 桂榕;;传统的继承与重构:巍山回族圣纪节的当代变迁[J];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3 王建平;元代穆斯林移民与云南社会[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王建平;;纳润章大阿訇与他创办的云南蒙化县“兴建中学”[J];中国穆斯林;2006年04期
5 杨曾文,学诚,詹石窗,何其敏,李向平;构建和谐社会与宗教的理论审视[J];中国宗教;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楚爱华;《醒世姻缘传》中父权秩序的倾覆[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费菲;;法律传统论纲[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吴先伍;;陈独秀伦理革命的传统内涵——兼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李夏灵;;传统在法治社会中的定位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5 陈华;;适应性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个体学内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吴业苗;;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与传统伦理支持——以L县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聂姗;;冲不破传统的反传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主义的再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孙显元;;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传延与变革[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久瑛;;强力介入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基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人类学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建新;;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认同的依据和路径研究[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黄建新;;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兼论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的复位[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玮琳;;廊桥信仰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寿宁廊桥为研究对象[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时彬;朱化周;;西部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战略研究[A];中国西部地热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论文集[C];2001年
5 廖志杰;;腾冲热海地热田地热发电开发的利弊[A];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寿荣;;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杨文笔;;回族商业的传统与时代复兴——走向世界市场的“回商”[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杨文笔;;回族商业的传统与时代复兴——走向世界市场的回商[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9 赵磊;;破坏性创新·基因置换·文化迭代——论增强企业文化建设针对性、有效性的路径和方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10 黄丽萍;;弹性结构:地方性知识嵌入与基层民主治理形态——一个本土化的基层民主治理发展研究[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9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淑东;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市场意识前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西仁塔娜;海湾合作委员会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雅婷;什梅廖夫作品中的俄罗斯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史慧艳;青岛市经济增长与出口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张仙琴;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蓓;中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俊玲;文明传播视野下的汉代河西开发[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宗学;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社会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马东平,周传斌;回族节日民俗及其社会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2 马经;回回入滇与省会初创[J];回族研究;2001年01期
3 桂榕;;全球化背景:回族国家认同的现代性[J];回族研究;2011年02期
4 王建平;元代穆斯林移民与云南社会[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王建平;明清时期云南回回社团的宗教网络系统[J];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04期
6 王建平;;纳润章大阿訇与他创办的云南蒙化县“兴建中学”[J];中国穆斯林;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广文;文化、文化本质与文化变迁[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2 方本新,孙启贵;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审视[J];江淮论坛;2005年05期
3 丁菊霞;;文化与行为——宁夏同心县回族文化变迁的微观考察[J];新世纪论丛;2006年03期
4 葛俊丽;;论澳大利亚英语的变异现象及其文化因素[J];中国外语;2008年02期
5 玛依拉·居马;;北疆定居哈萨克族牧民的文化变迁——以萨尔也木勒牧场哈拉村为例[J];社科纵横;2008年06期
6 杨秀莲;;文化变迁时期的人格问题及其成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7 罗利群;张洁;;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彝族家支尔普文化变迁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紫蓝;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学术研讨会召开[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03期
9 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毛燕;;彝族文化变迁的实践者——读冯良《彝娘汉老子》[J];红河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平;高成强;;基于文化变迁与习俗演化的城乡体育发展理念[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任容;;透过文化变迁审视价值观念更新[A];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黄福东;;当代社会的文化变迁的突然加速与调适浅析——以龙胜各族自治县细门寨红瑶群众的春节活动为例[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王红光;;对清代贵州民族文化变迁的思考[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5 许良国;;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赵溢洋;;满族原生态体育文化变迁的解读——以阿城料甸满族聚居村落为个案[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杨正军;;从盘瓠形象变化看畲族文化变迁[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8 文必汉;;闲话文人取名并姓氏探源“名”“字”辨证[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袁媛;;城市生产方式转变、文化变迁与历史环境保护——对珠江三角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耿云志;;清末思想文化变迁的几个大趋势[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黎明;喀克勒克的文化变迁[N];喀什日报(汉);2009年
2 本报记者 唐红丽;“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文杰;“照顾生意”的乡亲文化变迁[N];中国经营报;2009年
4 余西云;能动性: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N];中国文物报;2011年
5 怓存磊;私人阅读折射时代文化变迁[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李银兵;和而不同:戛洒花街节的文化变迁[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王东峰;西部开发中的文化变迁[N];学习时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黄天香;第三届文博会集中展示文化变迁30年[N];中国改革报;2008年
9 杨扬;后“新时期”文化变迁[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田夫;熠熠生辉的珍宝[N];中国文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陈文祥;新疆东乡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钟梅燕;当代裕固族族际通婚及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6 潘秋荣;文化变迁与认同—赛夏族与基诺族的考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陆焱;村落社区的傩仪与象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何玉芳;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罗春寒;清代台湾平埔族文化变迁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志斌;散居回族农村社区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宋晓慧;当代文化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斯琴;那音克乡蒙古族文化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春;文化变迁中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夏雄峰;当代文化变迁与作文命题的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换军;近代文化变迁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旺旺;墨脱门巴族文化变迁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唐晴晖;湘西苗族文化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芳芳;提升学生文化的育德效能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汤淑红;试论全球化下的文化变迁[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04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0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