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旅游经济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旅游经济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用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2001—2012年江苏省旅游经济时空格局的演进过程。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重心持续北上,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则先南下、后北上,旅游总收入重心的演化路径与国内旅游收入较为相似;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和旅游总收入重心都明显偏离几何中心,但呈缓慢趋同态势;旅游外汇收入重心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与国内旅游客流重心、旅游总收入重心与旅游客流总量重心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离特征。从资源开发、政策支持、经济基础、对外开放和事件影响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江苏省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关键驱动因素,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是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直接驱动因素,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变化促进旅游经济重心的移动,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成为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助推剂,重大事件驱动旅游经济重心变化趋势发生短暂性偏离。
[Abstract]:Using the barycenter model,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 of Jiangsu's tourism economy from 2001 to 2012. The focus of Jiangsu Province's tourism foreign exchange income continues to go northward, while the domestic tourism revenue's center of gravity first goes south. After going northward, the evolution path of tourism revenue center of gravity is similar to that of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ourism foreign exchange income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and the center of tourism revenue are obviously deviated from the geometric center, but the trend of slow convergence; The focus of tourism foreign exchange revenue and inbound tourist flow, domestic tourism revenue center and domestic tourist flow center of gravity.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otal tourism revenue and total tourist flow show significant spatial s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policy support, economic base. In the aspects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influence of event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shift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Jiangsu tourism economy is deepl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the key driving factor of the shift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ourism economy.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of the government is the direct driving factor of the shift of the tourism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 region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changes promote the shift of the tourism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s become a boost agent for the shift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tourism economy, and major events have driven the temporary deviation of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tourism economy.
【作者单位】: 盐城工学院旅游系;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D790027)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0引言区域发展的空间失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不仅存在于东、中、西等宏观地域单元,还深刻地体现在省域乃至县域内部[1-2]。过于失衡的经济空间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且易随之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旅游业被认为是缩小地区差异的有效手段[3],然而,由于受旅游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2 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3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4 陆大道,刘毅,樊杰;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J];地理学报;1999年06期
5 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年12期
6 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7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8 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9 万三敏;陈淑兰;沈振剑;;中部六省旅游重心转移规律及对旅游合作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2期
10 孙根年;杨忍;姚宏;;基于重心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地域结构演变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世河;;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4期
2 高超;陆玉麒;;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3 张学文;丁正山;;江苏旅游经济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孙丽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5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赵亮;李洪娜;卢晓君;;基于SPSS的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7 赵亮;李洪娜;卢晓君;;辽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周美芳;程其练;王燕;韩茜茜;曾诚;;新休假制度下城市居民体育休闲娱乐行为方式研究——以江西省3城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9 郑晓宇;;中国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文瑚霞;毛端谦;王海燕;;江西省旅游经济空间特征的初步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金成;欧阳慧;黄征学;;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2 丁旭生;李永文;;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实证演化研究与R/S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3 乔家君;;河南省城镇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分析[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影响因素分析[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千庆兰;;我国装备制造业区位选择初步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6 盛科荣;;辽中南都市经济区空间格局变化及其机制分析[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7 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空间集中特征及机理分析[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杨勇;;中国旅游业竞争力差异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9 沈玉芳;;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军民;侯艳玉;;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红;江西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陈辉;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杨;中国财政支出空间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潘文轩;我国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宇;广西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倩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长海;中国六大典型区入境旅游差异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承枚;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作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琳琳;肥城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陈雅丽;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程丽静;旅游强省建设的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苑景雪;浙江省入境旅游非均衡性空间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程钰;山东省“三维目标”评判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江勇,张玉梅,过建春;海南旅游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黄成林;中国主要旅游资源的省际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王敬武;区域旅游业横向实力分析——地区旅游业发达程度指数初探[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侯景新;;论城市重心转移规律——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6 敖荣军;;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变动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7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8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9 郭利平,陈忠暖;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3期
10 周玉翠;韩艳红;;我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晓云;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2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1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