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圈研究的拓荒性成果与学术典范——评《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俗文化圈研究的拓荒性成果与学术典范——评《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 出处:《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期出版的专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课题《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其研究成果对中国多民族区域中多元民俗的整体研究具有学术的开拓创新意义,其研究中学术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开阔的学科与学术视角、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性与资政意义等成为多民族多元民俗研究的范式。
[Abstract]:Recently published monograph,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excellent project "Qinghai multiple folklore culture circle research"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y of Qinghai multiple folklore culture circle.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the significance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for the overall study of the diverse folklore in the multi-ethnic regions of China, the normative and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the broad disciplines and academic perspective. The innovation of theory and metho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dministration have become the paradigm of multi-national folklore research.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院与新闻学院;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892
【正文快照】: 多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事象繁多,民俗文化是活态的文化,不仅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伴,而且随着不同的时空语境发生着演化变异。因此要全面呈现一个民族地区的民俗生活,探讨各民族民俗文化的整体特征,研究其产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与其他地区民俗的内外关系,需要研究者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科;;和而不同:论青海多民族文化的鼎立与互动[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2 安海民;;三江源地区民间传说及其文化意蕴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3 谷晓恒;;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句法结构及语义特征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马建华;;河湟汉族婚宴中的仪式歌述略[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谷晓恒;;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文化特征探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6 贺喜焱;;青海饮食文化的区位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鄂崇荣;;青海多民族神话与民俗中的土地信仰与禁忌[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8 周星;;饺子: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J];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志芳;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果建业;汉藏边缘藏语穆斯林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玉英;河湟皮影戏的程式与表演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朴恩真;韩藏情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永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青海道对西平地区的文化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青根;开创新领域——评《中国鬼文化》[J];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02期
2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出版[J];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04期
3 叶大兵;;论建立群众文化民俗学[J];民俗研究;1988年03期
4 展舒言;;由纪念谈到旅游纪念商品(续)[J];民俗研究;1991年04期
5 宣炳善;;关于“传统的发明”与“伪民俗”[J];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03期
6 黄鹏;;浅论高校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J];教育与职业;2007年23期
7 黄永林;;关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问题[J];文学教育(下);2008年05期
8 洪映红;;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科价值——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谢国先;;民俗学翻译期待学术批评[J];学术界;2008年05期
10 戴嘉艳;;交融共进:对民俗学与人类学关系的再认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占录;;略论青海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A];大开发探索——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胡芳;;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推进“文化青海”建设[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莫新华;;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推动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红色文化建设诸问题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才津佑美子;徐琼;;世界遗产——白川乡的“记忆”[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5 赵旭东;;在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巫其祥;;中国年节起源四说[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谢佐;;交流·融合·碰撞——2000年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综述[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陈钜龙;;海洋民俗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曹淑英;;建设和谐文化 协调全面发展推进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繁荣[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朱淑君;;三月三,中国情人节溯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莉莉;加速我省民族文化的振兴[N];辽宁日报;2006年
2 华卫列 王黎;多民族文化的辉煌画卷[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左丽慧邋实习生 王雪玮;让民俗学学以致用[N];郑州日报;2007年
4 郭复兴邋张静;推进各民族文化又好又快发展[N];新疆日报(汉);2007年
5 王一川;体验全球化时代的生活之根[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徐珊珊;天涯海角的文化盛宴[N];海南日报;2007年
7 杨福泉;多民族文化和谐是我国社会和谐的保证[N];云南日报;2006年
8 王婧姝;“文化”不是生造词,是历史的积淀[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孟慧英;口头叙事传统的意义与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杨福泉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略论多民族文化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N];云南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井彩霞;民俗学视野透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D];兰州大学;2007年
2 雷燕;牡丹民俗的文化意象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艳;略论老挝佬族衣食住行禁忌[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柴楠;中国民俗文化的宣泄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5 鲁芊;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索南;文化继承与创新[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武U,
本文编号:1441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4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