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 精品休闲农业 空间结构 陕西 出处:《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居民闲暇时间和健康知识的增多以及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休闲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出游的重要形式。文中以陕西省入选"魅力城乡"休闲农业门户网站的100个精品休闲农业点为基础数据,依据空间结构理论、计量地理学、ArcGis、AutoCAD等技术方法,运用休闲农业市区空间分布比重、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空间离散指数、回转半径法和空间分布曲线等计量方法,对陕西省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整体上形成了以西安周边地区为核心、以关中平原为主带、以陕南和陕北为两大辐射区的发展格局并已初具规模;陕北地区休闲农业的空间离散指数相对较小,关中和陕南差别不显著;关中休闲农业受城市区位的影响较为明显,陕北和陕南则相对较弱。据此,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陕西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residents' leisure time and health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enhancement of resident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eisure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urban residents' travel.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sic data of 100 excellent leisure agricultural sites selected by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charm urban and rural" leisure agriculture portal, the theory of spatial structure is used as the basis. The methods of econometric geography, such as ArcGis-AutoCAD, a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average urban center distance and the spatial dispersion index of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urban area. The method of radius of rotation and the cur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Shaanxi Province were studied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leisure agricul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had formed the core area around Xi'an as a whole and the Guanzhong Plain as the main zone.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two radiation area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of Shaanxi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The spatial dispersion index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Shaanxi is relatively small,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uanzhong and southern Shaanxi.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Guanzhong i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urban location, but the north and south of Shaanxi are relatively weak. Accordingl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Shaanxi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Shaanxi.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石河子大学理学院;
【基金】:陕西师范大学院士创新项目(999521) 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09SZZD08)资助
【分类号】:F592.7;F327;F224
【正文快照】: 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现象成为中国广大群众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识[1]。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健康知识的增多,休闲旅游将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出游的重要形式,加之国家对假日的调整及呼之欲出的带薪假日的来临,民众闲暇时间日益增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平,党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2 刘敏,甘枝茂;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4期
3 肖星,王景波,王立安,郭晓东;兰州“桃海梨园”规划设计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3期
4 唐苏华;杨兆萍;刘旭玲;邸枫;;克拉玛依新绿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初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5 詹玲;蒋和平;冯献;;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和经验启示[J];种业导刊;2010年01期
6 袁定明;;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06年09期
7 侯晓丽;浅谈“入世”后陕西开发休闲产业的比较优势[J];理论导刊;2002年10期
8 朱孟珏;董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9 李静,杜奇勇;浅谈休闲农业[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11期
10 刘笑明,李同升;区域观光农业空间布局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懿;;发展休闲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6期
2 徐玮;赵媛;;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3 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4 汪蓥;宋章海;;构建环城游憩带的深层思考——以贵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5 王克柱;高乐全;刘顺伶;;保定市休闲农业对接京津空间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6 顾丽原;;沿海发达地区中型城市休闲农业的投资机遇分析——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7 崔总合;;广义虚拟经济三要素及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6期
8 李燕燕;王璐;文燕茹;樊冀琳;;福州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9 句芳;张正河;黄映晖;;都市农业到底具备多少项功能[J];北方经济;2007年04期
10 吕斌;黄翊;李潇;;北京青年旅舍经营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卫东;王晓辉;殷莉;文吉辉;;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永振;;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基于旅游季节性的视角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祁秋寅;张捷;王同坤;;滨江城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南京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汤全明;宋松;张建新;;农业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晓华;乌恩;;区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的分形结构——以北京市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6 李淑琼;蔡荣平;曾卫民;;罗平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自然风光、特色农业、民族风情有机结合[A];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C];2007年
7 吴承照;汪剑明;;上海休闲度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淑君;;休闲旅游的发展与我国乡村游的业态选择[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何雨;朱孟超;;休闲度假时代上海城郊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亮;城市休闲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李晓颖;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胡卫华;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评价及管理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燕玲;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宇琼;北京市郊野公园体系研究及发展策略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文忠;服务质量与服务满意度关系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菲菲;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立辉;沈北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张金山;闽台休闲农业交流与合作的探索[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朱柳颖;基于城市慢生活方式下的昆明周边乡村的休闲农业景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许明佳;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和城市空间扩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林锦如;福建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蕾蕾;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分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佩;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王琪延;休闲经济是中国大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J];成人高教学刊;2004年04期
3 吴人韦;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6期
4 符全胜;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苏锡山市沿太湖地区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3期
5 沙润,吴江;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3期
6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7 王仰麟,陈传康;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1998年S1期
8 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赵荣,邱扶东,方芳;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2期
9 王云才;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保护——以北京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10 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晓莉;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证: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表达[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张东清;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玉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演变关联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年01期
2 马智胜;孙育平;;城市群聚的空间经济分析[J];企业经济;2005年12期
3 王良健;周克刚;许抄军;何剑;;基于分形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6期
4 杜国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以中国为例(英文)[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5 任璐;刘智才;;浅析精明增长理论在我国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年08期
6 黄志宏;;世界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历史演变[J];经济地理;2007年02期
7 彭秀丽;;空间循环系统的区域经济价值链模式[J];求索;2008年01期
8 赵黎黎;黄新建;;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孙洋;;空间计量模型中空间矩阵的误用及其影响[J];统计研究;2009年06期
10 张明霞;;西部地区城市空间结构与城镇化战略模式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世豪;;城市聚集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以顺德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蔡静珊;;广州城中村农民工医疗行为及其空间特征——以新凤凰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玉江;陈培安;李冠伟;;城市人力资本投入系统及空间结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柳英华;白光润;;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区位——以上海市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6 韦亚平;;中国城市区域发展与紧凑空间结构——基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验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黄馨;陈才;黄晓军;;哈大城市走廊组成要素与空间结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姜丽丽;刘志虹;王士君;;辽宁省港口城市地带空间结构及区域作用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赖淑瑾;姚颂恩;;福建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彭军辉;;湖南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推进的产业机理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傅晓峰 实习生 孙鑫;《济南都市圈规划》通过专家评审[N];济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拓玲;未来12年重点扶持四大区域[N];西安日报;2008年
3 许祖华;陕西新建建筑节能不达标不准售[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首席记者 张苓;陕西首家涉外专利代理机构成立[N];中国冶金报;2007年
5 任建党;我市部分优势产业滑落令人忧[N];开封日报;2006年
6 冯杰;靠创新建设全球先锋城市[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温格林;陕西大件奇迹是如何创造的?[N];现代物流报;2007年
8 张宝贵;十年拼搏谋大业 一路创业铸辉煌[N];西安日报;2007年
9 首席记者 张苓;陕西:拟成立节能协会[N];中国冶金报;2007年
10 驻陕西记者 张侠 李雅云 侯丽萍;陕西环保节能示范项目雏形推出[N];中华建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2 陈大鹏;城市战略规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夏显力;陕西关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5 王欣菲;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6 葛喜俊;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杨勇;都市圈发展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张侃侃;城市社区体系空间形成机制下的空间结构可获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罗罡辉;基于GWR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空间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赵光华;陕西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民;陕西区域发展与城市布局合理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杨茹;影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3 徐东彬;人力资本空间结构及合理布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4 李国华;陕西省投资环境评价与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5 吴昕;浙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6 娄清芳;新市镇:特征、经验与前景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马祖琦;陕西区域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8 陆升军;城市化理论与战略新思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莉;城市发展中的地价空间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涉;陕西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42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4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