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蒙古族民俗文化视觉审美形态探微
本文关键词: 蒙古族 审美文化 民族性 审美本质 出处:《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蒙古族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在历史的变迁、征战、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展现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蒙古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中的视觉审美形式,是蒙古族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民俗文化可谓是哺育滋养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母体艺术,是构建蒙古族审美模式的重要基础。蒙古族民俗文化中的视觉审美形态是勤劳的游牧人民为满足其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具有实用与审美价值双重性统一的民族艺术。服务自身、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生活环境是其主要的作用。在实用与审美的创造中,逐步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形式,从而在无形中造就了蒙古民族独特的审美模式。
[Abstract]:Mongoli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circl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Mongolian peopl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Inner Mongolia have created brilliant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changes, wars, collisions and integration. Hav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rich i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showing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national wisdom of the colorful national culture, Mongolian folk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in the visual aesthetic form. Mongolian folklore culture is the mother art that nurtures and nourishes Mongolian culture and art. The visual aesthetic form in Mongolian folk custom culture is created by the industrious nomadic people to meet their own social needs and has the dual nature of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value. National art. Serve yourself. Beautifying itself, beautifying objects and beautifying living environment is its main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creation, it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 unique aesthetic taste, aesthetic ideal, aesthetic concept and aesthetic form of Mongolian nationality. Thus, the unique aesthetic model of Mongolian nation was created in the form of invisibility.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2013年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
【正文快照】: 蒙古族与中国古代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等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蒙古族现有人口5981840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4488%(2010年),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另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亦有较多分布。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农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坤新;日晨;胡琦;;蒙古族伦理思想述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锋杰;;论中国当代的创作个性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钟小军;;论曹禺剧作中的悲剧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李士奇;;《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4 孟宪丛;;《诗经》中喷涌的激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崔士岚;论《谁家有女初长成》的悲剧性及悲剧层次的深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肖云;;城市小区园林建造简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3期
7 李贤军;;审美联觉中的感觉转换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8 薛文婷;;体育新闻报道审美形态刍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9 胡小明;黎文坛;;论民族体育的审美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10 杨云;;试论万荣花鼓的文化特征与审美旨趣[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孙莹;;浅谈钢琴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性[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王阿军;;编辑学的美学探索[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5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沈心敏;王之栎;刘雨川;;试议摩擦学的美[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7 朱启明;;技工学校语文教材应更具技艺审美特质[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3年
8 周帼;;法伦理视域下董必武法制思想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二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俊;版权侵权判定[D];复旦大学;2011年
5 林印吉;睡莲中的灵晕[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6 陈蓉;城市公园绿地主题的确立与表达[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高方;《左传》文学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香;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建军;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房丹;材料营造装饰绘画新语境[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宁;叙事学视野下的《搜神记》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红岩;孤蓬自振惊沙坐飞[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广明;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鸿牧;明式家具与文艺复兴式家具审美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胡南;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一然;彝族漆器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郝宜今;再论《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2 郝宜今;《蒙古秘史》的政治和伦理思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03期
3 白万柱,额尔德木图;统一前后蒙古民族的伦理思想[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7年01期
4 白万柱,额尔德木图;元朝时期蒙古族的伦理思想──谈忽必烈对蒙古族伦理思想的新发展[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7年02期
5 白万柱,,额尔德木图;15—17世纪蒙古族的伦理思想──兼谈黄教对蒙古族伦理思想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6年03期
6 白万柱,额尔德木图;近代蒙古族的伦理思想[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新颖,吴岱霞;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2004年05期
2 张振华;试论当代审美文化的大众传播特征[J];学术月刊;1997年04期
3 宋新军;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文化和审美文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陈志昂;论审美文化的若干范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05期
5 刘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审美文化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6 郑海英;唐宋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从“逸”的范畴谈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常新,赵伯飞;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消费化倾向的反思及其构建[J];经济师;2002年02期
8 陈海英;;大众文化:审美体验的演习场[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3期
9 姚文放;;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10 宋生贵;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牟钟鉴;;试论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2 余华;;浅论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创新[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3 姬旭明;;地域建筑文化在城市中的延续和创新[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曹丽;;中国人研究的文化自觉问题—当代大陆学者关于中国民族性论述的学术史考察[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左庄伟;;论中国画的民族性本质[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6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7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克喜;;论逻辑与语言——逻辑的个性[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9 孙媛媛;张小平;;谈色生“辉”——论中国五色的象征意义[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卫平;;“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铁川;民主的民族性[N];检察日报;2002年
2 朱迅W
本文编号:1462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6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