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命名原则及策略新说
本文关键词: 旅游景点 命名原则 命名策略 旅游文化 出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旅游景点命名是景区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旅游景点命名存在过多选择神话传说、命名系统紊乱、命名过于夸张和缺乏内涵等问题。文章从旅游主体、客体、介体的角度提出景点命名的原则,认为景区应确立命名系统,以事实为依据对景名进行艺术加工,重视命名形式与韵律,命名应瞄准市场需求,突出景点特征,营造景点意境。
[Abstract]:The naming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cenic spot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naming of tourist attractions, such as too many myths and legends, disorder of naming system, excessive exaggeration of naming and lack of connot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bject and medium,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scenic spot naming, and holds that the scenic spot should establish a naming system, process the scene name according to the fact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naming form and rhythm, and the naming should aim at the market demand. Highlight the features of the scenic spots, creat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scenic spot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新疆温宿县旅游局“新疆温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课题资助
【分类号】:F590
【正文快照】: 旅游景区是具有较明确边界和一定空间尺度以及设施或活动项目的场所,它以吸引和接待游客为目的,为游客提供消磨闲暇时间和度假的方式以及一种愉悦和审美的体验,以满足游客这种体验需求为管理宗旨,并提供相应设施和服务。旅游景点是旅游景区的核心要素和存在的基础,它是以旅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勇;中国风景名胜的命名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2 齐敬之;康熙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景名释义[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3 方茜;苏州私家名园中的景名文化[J];华中建筑;2005年02期
4 亓永宝;尚爱新;;浅谈景观设计中景观命名方法[J];科技信息;2011年23期
5 赵彬;;旅游景区景点命名的规范化问题初探[J];中国地名;2011年08期
6 陈文君;曾大兴;;旅游设施和景点的命名问题[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7 席岳婷;魏峰群;马耀峰;;旅游风景区景名规划设计[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8 孙秋月;孙晶;;中西旅游景点名称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现代交际;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段艳霞;魏汉朝;刘勇宏;;园景命名的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2 俞秋苗;;五磊山风景区祖师洞景群景点规划设计构想[J];广西城镇建设;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禹兵;基于游客感知的郊区旅游环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珊珊;园林中的借月造景探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3 段艳霞;大学校园景观命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杨丽;旅游设施的生态性评价与规划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陈颖;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基本理论与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6 仇专专;从文化角度论中国旅游景点名的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峰生;张家界东线旅游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蒋俊敏;动物元素在中国园林水景创造中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李静;中国旅游景区景点中自然景素的命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黎皓青;中国旅游景区景点中人文景素的命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海燕;风景旅游城市地名变更现象透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2 叶岱夫;;风景区景观命名原则初探[J];广东园林;2010年02期
3 方茜;苏州四大名园中的景名文化[J];建筑创作;2004年10期
4 杜思民;;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探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夏克浪;杨燕群;;文本类型理论观照下旅游景点英译策略与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安宏;风景名胜古迹地名传播途径谈[J];中国地名;1998年05期
7 曹新向;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徐君亮,梁明珠;广州飞龙世界游乐城关闭的原因与启示[J];热带地理;2001年02期
9 徐剑;;公共场所中文名称的结构与译名的规范[J];中国翻译;2006年01期
10 金荷仙,华海镜,周慕真,王自力,朱云有;园名景名的取名方法及其文化内涵[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雁;;职技高师旅游教育课程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01期
2 耿文辉;;“全国旅游教育论坛”在桂林隆重举行[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3 邓辉;旅游偏爱及其形成分析[J];理论月刊;2005年01期
4 李仲广;;与休闲比较视野下的旅游[J];旅游学刊;2006年09期
5 王艳平;;休闲旅游:围堵还是推波助澜[J];旅游学刊;2006年12期
6 金丽;;我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7期
7 冯麟茜;刘丽娟;;中英两国旅游课程模式比较[J];教学研究;2007年05期
8 张进福;;走向“休闲”的旅游——对旅游(支柱)产业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7年10期
9 韩毅;;心理旅游初探[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魏敏;;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诗才;;客体类型旅游学及军事地学旅游学的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孙改芳;;浅谈旅游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3 李应昌;;量山丈水谋旅游——湖南省旅游学会服务现代旅游侧记[A];湖南省社会科学学会2008年度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魏小安;;中国旅游学人要跟踪实践、引领发展[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常江;;旅游写作学:新学科构建条件与要点[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袁浩镛;;浅析旅游伦理的道德判断[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7 韩杰;崔庠;王犹青;;世界旅游市场的结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8 张伟;邢珏珏;;旅游研究的学科渗透:北美博士论文观察[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有所作为是最高境界(代序)[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10 王静;张凌云;;第一届首都旅游发展论坛综述[A];2012年首都旅游产业研究报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旅游维权之现状、趋势与策略[N];中国旅游报;2002年
2 吕中;江苏省成立旅游学会[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陈剑峰;高校服务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4 陈熠瑶;30年旅游发展实践是学术研究的“富矿”[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沈仲亮;从广义旅游学视角看目的地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3年
6 门家禄;东北亚旅游寻求合作与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4年
7 王群;谈红色旅游的若干特性[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刘童童 张国均;山西,冬季旅游期待破冰[N];中国旅游报;2006年
9 刘晓阳;开心出游 勿忘维权[N];民营经济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樊国安;从品牌迈向金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梅毅;旅游外交与中国和平发展[D];武汉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学玲;旅游购物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娟;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陈娟;论旅游活动和文化传播的互动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潘琳琳;CBE模式下旅游高职教育实践类教学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呤颗;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庆兰;旅游土特产评价体系及应用[D];广州大学;2012年
7 王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8 白丽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9 肖寒;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陈翠华;地域旅游品牌化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66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6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