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开发视角的丽江古城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 丽江古城 旅游开发 空间形态 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丽江古城旅游发展的历史情况,通过实地调研251个旅游相关人员,从整体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形态、街巷空间形态、水系空间形态和绿化与开敞空间形态五个方面分析古城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古城整体空间逐步向东和南部扩张,旅游快速发展期空间结构已无法仿效旅游缓慢发展期的区域核心文化意境和景观意向。2古城建筑平面形式更简单,民居室内空间更封闭。3古城某些传统街巷空间界面的完整性破坏,视觉走廊与天际轮廓因建筑改造而被破坏。4大量滨水空间被占用,街巷滨水空间利用不均匀。5庭院绿化空间向屋外空间蔓延,公共绿化空间层次虽更丰富,但造成景观不和谐;古城出入口不断增多,更加宽敞,标识更清晰。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ancient city of Lijiang, 251 tourism related personnel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spot, from the overall space form,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form, the street and lane space for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space form from five aspects: water system spatial form and greening and open space morph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hole spac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1 is gradually expanding east and south. The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period of rapid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no longer emulate the regional core cultural conception and landscape intention of the slow tourism development period .2 the architectural plane form of the ancient city is simpler. The interior space of dwelling houses is even more closed. 3. The integrity of some traditional street and lane spatial interfaces in ancient cities is destroyed, and the visual corridors and skyline contours are destroyed by architectural transformation. 4. A large amount of waterfront space is occupied. The waterfront space of streets and alleys spread to the space outside the house by using inhomogeneous .5 courtyard greening space. Although the level of public greening space is more abundant, it causes the landscape disharmony; the entrance and exit of the ancient city are increasing, more spacious, and the signs are clearer.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湖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70833001)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1YJA630043) 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编号:12TACG011)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任开荣;;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丽江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2 张天新,山村高淑;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解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3 车震宇;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2006年06期
4 尹郑刚;;沙漠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变研究——以巴丹吉林沙漠为例[J];经济地理;2011年06期
5 张佳夫;;丽江古城滨水休闲空间研究[J];中国勘察设计;2009年01期
6 张熹;车震宇;;基于空间句法的旅游村落空间形态变化研究——以丽江束河古镇为例[J];华中建筑;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达;石云;司志森;李静;;历史文化村镇水环境保护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2 刘琴;;旅游项目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3 周燕芳;唐亦工;;丽江大研古城水系的分布及其功能初探[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2期
4 吴其付;李小波;;丽江古城城市格局三元论及其文化透视[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5 车震宇;翁时秀;王海涛;;近20年来我国村落形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4期
6 戴林琳;盖世杰;;京郊历史文化村落的资源类型及其谱系建构研究——以北京东郊为例[J];规划师;2011年04期
7 宋绍杭;张扬;徐鑫;;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多元功能——空间适应性方法探索——以青街畲族自治乡为例[J];规划师;2011年05期
8 姚斌;;关于大圩古镇保护性开发的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06年10期
9 戴湘毅;阙维民;;世界城镇遗产的申报与管理——对《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的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02期
10 戴林琳;刘鲁;;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京郊地区乡村旅游与节事旅游的联动发展[J];规划师;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于海漪;许方;朱灶芳;;婺源游山古村落空间体系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李晨晨;刘吉祥;;文化遗产地旅游背景下历史街道保护策略研究——以平遥古城“土字形”街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文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郑刚;沙漠旅游主客体系统及景区竞争优势:典型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朱东风;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空间发展[D];东南大学;2006年
3 于洪;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马振华;日常生活视野下的都市空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周成斌;居住形态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董慰;城市设计框架及其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辛颖;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黄哲;喧嚣与躁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10 马少春;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演变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俊;浙江丘陵地区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于吉京;张谷英村社区参与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朱灶芳;婺源游山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5 车霞;黔阳古城空间特色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罗一南;明代海防蒲壮所城军事聚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懿娜;震后重建中村落生产—生活空间的整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胡媛;咸宁地区乡村旅游中聚落建成环境可持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远峰;丽江大研古镇街巷空间审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唐跃军;丽江古城城市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建强,冷嘉伟,王承慧;文化遗产 推陈出新——江南水乡古镇同里保护与发展的探索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2 袁菲;云南大理喜洲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3 阮仪三,邵甬;精益求精返璞归真——周庄古镇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1999年07期
4 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5 王筱春,赵世林;云南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6 吴江,黄震方;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模拟的初步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7 朱金峰;王乃昂;陈红宝;董春雨;张华安;;基于遥感的巴丹吉林沙漠范围与面积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8 吴晋峰,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9 卢松,陆林,王莉,王咏,梁栋栋,杨钊;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10 王联兵;刘小鹏;;宁夏沙湖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与发展预测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凤尤;;神游丽江古城[J];新一代;2009年06期
2 渡部武,黎曦;龙潭古镇:欲与丽江古城试媲美[J];民族团结;2000年10期
3 陈育宁;;丽江古城[J];宁夏画报;2002年04期
4 杨慧;旅游发展与丽江古城命运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木崇根;论丽江古城的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J];创造;2002年12期
6 韩玉玺;丽江古城见闻[J];人大研究;2002年11期
7 段松廷;丽江古城走“双赢”之路[J];小城镇建设;2002年01期
8 张英;美绝人寰的丽江古城[J];中国林业;2002年24期
9 李克力;丽江古城随想[J];城乡建设;2003年07期
10 黄紫薇;丽江古城[J];河南税务;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燕;;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A];2005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和仕勇;;依循守旧 护古维新 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丽江古城案例[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2年第3期[C];2012年
3 保继刚;林敏慧;;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文林;刘云;刘云香;王庆宏;;云南丽江古城照明[A];中国照明工程二十年专刊[C];2012年
5 张中波;;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文化遗产型景区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民居概况[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和福兰;李文晓;张继云;;打造丽江木府 弘扬民间文艺——丽江古城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和思考[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文凌;丽江古城 危机四伏[N];市场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投资一亿八千八 保丽江古城风采[N];云南经济日报;2000年
3 李秀春 黄丽宾;丽江古城文化韵味扑面来[N];云南日报;2000年
4 孔德富 田隆平;情注丽江古城[N];云南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王法;丽江古城强化水系环境保护[N];云南日报;2003年
6 本报通讯员 张伟 本报记者 李秀春;丽江古城拒绝“白色污染”[N];云南日报;2003年
7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公司 杨振之;丽江古城东郊环境整治及旅游开发的理念[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记者 李秀春;八大工程扮靓丽江古城[N];云南日报;2008年
9 记者 和慧仙 通讯员 奚冰;丽江古城保护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10 海牛;走进丽江古城 感悟人与自然和谐之妙[N];中国水利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洪;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荣;丽江古城节点空间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唐跃军;丽江古城城市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马含之;丽江古城传统历史风景营造经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4 唐敬举;丽江古城景观空间形态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8年
5 陈蓦;探寻丽江古城文化生命力[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6 李超;丽江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7 罗冰清;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庆;基于主客感知的丽江古城和谐旅游地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米显耀;丽江古城旅游者满意度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惠云;丽江古城国内游客空间行为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06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50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