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土墩墓及其相关概念之辨析

发布时间:2018-02-13 18:44

  本文关键词: 土墩墓 吴越土墩墓 良渚文化高台墓地 汉代土墩墓 坟丘墓 相似性文化现象 出处:《东南文化》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土墩墓是约当中原的夏商周时期,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以地上掩埋、封土成墩为特征,以随葬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为特色的古墓遗存。其与"吴越土墩墓"、"良渚文化高台墓地"、"汉代土墩墓"、"坟丘墓"的概念辨析揭示,土墩墓具有考古学文化上的意义,可用来指代夏商周时期江南地区的墓葬遗存;吴越土墩墓来源于夏商时期浙西南及闽西北一带的土墩墓,只代表土墩墓在周代的发展阶段,并不能涵盖土墩墓的整个时空范围;土墩墓的渊源难以追溯到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其下限则止于战国前期;用"坟丘墓"指代汉代土墩墓葬遗存,既能在概念以及文化特征上区别于土墩墓,也便于和年代相近的日韩坟丘墓在同一术语之下展开比较研究。
[Abstract]:The tombs of earth mounds, which were popular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of the Central Plai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ground burial and the formation of piers by fencing soil. The remains of ancient tomb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imprint hard pottery and primitive porcelain, are distinguished from "Wuyue mound tomb", "Liangzhu culture high terrace cemetery", "Han dynasty mound tomb" and "grave mound tomb". It is revealed that mound tombs have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significance. It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e remains of tombs in Jiangnan area during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mound tombs of Wu and Yue originated from the earth mounds in the southwest of Zhejiang and the northwest of Fujian in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and only re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mounds in the Zhou Dynasty, and could not cover the whole time and space scope of the mound tombs. The origin of mound tombs is difficult to trace back to the Liangzhu Culture Gaotai Cemetery, the lower limit of which ends in the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Using the "Tomb of Tombs" to refer to the remains of the 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i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mound tombs in terms of concep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t also facilitat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ese and Korean tombs of similar ages under the same term.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878.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 口隆康,蔡小妹;吴越文化及其对弥生文化的影响[J];东南文化;1991年Z1期

2 李永军;孙研;王克飞;;江苏丹徒薛家村大墩、边墩土墩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10年05期

3 林永珍;孙璐;;吴越土墩墓与马韩坟丘墓的构造比较[J];东南文化;2010年05期

4 田名利;盛之翰;陈刚;齐军;;江苏句容下蜀中心山土墩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5 王光明;许长生;;南京江宁陶吴春秋时期大型土墩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6 黄建秋;;江南土墩墓三题[J];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7 林留根;;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与研究[J];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8 李晖达;;试论浙江汉代土墩遗存[J];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9 林留根;论中国墓葬封土之源流[J];东南文化;1996年04期

10 谷建祥,,林留根;江南大型土墩墓形制之研究[J];东南文化;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华东;;吴越式青铜剑起源与发展初论——以吴越早期剑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2 邵锋;宁惠娟;苏雪痕;;墓园植物造景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3 李伯谦;我国南方几何形印纹陶遗存的分区、分期及其有关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4 郑小炉;;东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镇”——古越族向岭南迁徙的一个例证[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5 潘根生;对追溯杭茶源的几点质疑[J];茶叶;2005年03期

6 胡立耘,李子贤;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下)[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7 王磊;;明中都皇陵石像生的装饰性与审美追求[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程义;;宋真宗天禧二年林屋洞道教投龙遗物简介[J];中国道教;2010年01期

9 沈俐;;汉代神道石刻与墓葬形制[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莫慧旋;太湖-杭州湾地区土墩石室墓及土墩墓分期研究[J];东方博物;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宗尧;余国春;董学发;骆丁;宋明义;;河姆渡早期文化发展中断原因初探——来自田螺山剖面的新证据[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2 黄宣佩;孙维昌;;马桥类型文化分析[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册)[C];1981年

3 刘建国;;论太湖越族石室墓[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C];1981年

4 刘建国;吴大林;储云;;苏南周墓的一组报告[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册)[C];1981年

5 张志立;彭云;梁涌;;越王勾践迁都琅琊考古调查综述[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6 张文昌;;论唐宋礼典中的佛教与民俗因素及其影响[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7 徐心希;;略论中华传统狮文化与闽南风狮爷的由来[A];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英卫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杨秀侃;吴越玉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吴文清;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徐洁;金代祭礼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孔令远;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郑大宁;中国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遗存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志刚;万年类型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婧;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中石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王e

本文编号:1508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508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2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