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以贵阳市为例
本文选题:生态足迹 切入点:旅游生态足迹 出处:《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贵阳市2000~2009年的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以及旅游生态赤字等,分析了贵阳市开展旅游活动时的生态需求对环境的影响,评估了贵阳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贵阳市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0.050 6hm2上升到2009年的0.060 0hm2,增长了18.57%;人均旅游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0.032 5hm2上升到了2009年的0.038 5hm2,增长了18.46%;旅游生态压力指数平均值为3.257 4.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Abstract]:Using the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tourism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tourism ecological deficit of Guiyang City from 2000 to 2009,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demand on the environment when Guiyang develops tourism activiti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Guiyang i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The per capita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Guiyang increased from 0.050 6 hm ~ 2 in 2000 to 0.0600 hm ~ 2 in 2009, an increase of 18.57. The per capita tourism ecological deficit increased from 0.032 5 hm ~ 2 on 2000 to 0.038 5 hm ~ 2 on 2000, 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tourism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was 3.257 4. Guiyang's tourism industry is in a state of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22)
【分类号】:F592.7;X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玉香;刘旭玲;王世杰;;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2 赵珊珊;刘玲;;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3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4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5 段芳;邢晓彬;;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地下水;2012年01期
6 师晓娟;石惠春;;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兰州市生态可持续评价[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7 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J];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8 梁正国;;可持续发展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9 杜忠潮;李志霞;;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咸阳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闫波;;秦皇岛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2 汪淑敏;孙坤;杨效忠;;近30a黄山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3 程春旺;沙润;周年兴;;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刘欣;葛京凤;梁彦庆;;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5 刘勇;陶建华;;2003年天津市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6 张翔;尹海伟;徐建刚;;吴江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7 唐东旗;侯江涛;;鹤壁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8 桑秋;苏飞;张平宇;;辽宁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9 刘艳中;李江风;张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足迹环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10 梁剑鸣;周杰;荆治国;;基于生态足迹的西安市2005年可持续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开亚;胡淑恒;孙世群;;巢湖流域的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小平;邵剑文;洪长荪;汪红兵;聂刘旺;;黄山市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章锦河;王群;朱棣;姜坤;;循环经济与大别山生态旅游开发[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叶元蕾;;绵阳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跃西;;生态旅游理论创新与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问题探讨[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7 许月卿;;基于生态足迹的京津冀都市圈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辛宇;;陕西省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10 李金平;王志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评估:澳门生态足迹[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怀c,
本文编号:1607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07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