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中日两国农村地区旅游开发模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9 00:16

  本文选题:中国 切入点:日本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城乡差别的进一步扩大,日本政府开始关注和着力农村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由此摸索出独具特色的开发模式,如"菅平方式""麻绩方式""浪合村方式""黑姬方式"和"第三部门方式";在我国,同样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如"栾川模式""婺源模式""宁波模式""贵州模式"以及"梦泉(村)模式""潘垫(村)模式"等。从中可以看到两国的模式各有特色,最大区别则在于土地利用问题和政府干预的程度不同。日本政府和地方为了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允许多元化的开发主体的介入,特别是对以往的"土地规制"采取了"缓和"措施,由此加快了农村地区旅游开发的进程。而我国,目前开始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激活了土地市场与地区经济。由此可见两国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further expand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began to focus on rural area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us find out the unique pattern of development, such as "Jian Ping" "Ma Ji" "Lang Village" "our way" and "the third sector"; in China, the same for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s very distinctive, such as "Luanchuan mode" and "Wuyuan mode" "Ningbo model" and "Guizhou mode" and "the fountain of dreams (Village)" Pan Dian model "(Village) mode. Can be seen from the two models are different,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s that the problems of land use and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llowing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intervention, especially for the" land regulation "adopted" easing "measures, thus speeding up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 However, our country has begun to implement the "land transfer" policy, which has activated the land market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shows that the two governments and local governm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基金】: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江西省开展旅游扶贫的战略思想与实现途径研究”(12ZD03)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凯;;旅游景区市场化运作对目的地社区的影响评析——“凤凰模式”的个案研究[J];热带地理;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孝媛;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营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雯娜;胡巍;尤劲;吕敏;;景中村的管理对策分析——以西湖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2 姚国荣;陆林;;旅游风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以安徽九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林传红;;我国公共景区现有制度安排下的供求失衡[J];北方经济;2011年08期

4 庞婷;;风景名胜区管理法律制度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张建,汪宇明,赵中华;论长江流域山岳旅游地发展对神农架开发的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6 胡建国,漆丹,钟铭,刘黎亚;浅谈重庆的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方世敏;廖珍杰;;长株潭旅游景区群落结构优化研究[J];城市问题;2008年07期

8 施清;;对“黄金周”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梁修才;;从博弈论角度浅谈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1期

10 洪帅;;嵩山少林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爱莲;魏小安;;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跨界管理研究[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2 刘宇;;风景名胜区规制失灵研究——激励性规制理论的一个应用[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翟印礼;刘彤;;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淳凡;不确定条件下企业景区投资决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孟祥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3 王建喜;我国度假房地产开发及其规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胡浩;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母涛;论旅游资源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8 唐凌;风景名胜区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王波;中国旅游景区供给的制度经济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何小东;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臧敏;泰山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及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邹震远;黑龙江旅游业发展政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郝迎成;民营企业旅游景区投资与经营决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方碧姗;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均衡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林莹;闽北古镇峡阳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白如山;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吉京;张谷英村社区参与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江宁;红色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朱晓东;河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张皖婷;我国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宝仓;中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资源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6期

2 阎友兵,赵黎明;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条件下景区保护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5年03期

3 谢元鲁;世界遗产:公共产权的转移与约束[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尤肖南;;略谈主体间性教育观[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郝建秀;希腊、法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1年08期

6 王兆锋;凤凰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徐晓音;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8 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田亚丽;我国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依绍华;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博弈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 祝光耀;[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浪;旅游资源经营权论[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剑英;兰州地区森林旅游资源定量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2 王珏;论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改革[D];厦门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凤成;郭秀霞;王国栋;;中日两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特点的比较与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2 朱庆华;邵艳丽;池建新;;日本信息通信政策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Ⅱ)——日本信息通信政策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科学;2009年04期

3 段廷志;冯梁;;日本海洋安全战略:历史演变与现实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01期

4 郑宝银;;中日经贸关系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2期

5 格日乐;刘月娜;;中日民办高校发展的政府管理之比较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汤天滋;;中日环境政策及环境管理制度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06期

7 李建民;;中日两国科技政策绩效差异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孙霄凌;朱庆华;;日本信息通信政策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IV)——日本三网融合政策述评及其启示[J];情报科学;2010年11期

9 孙章伟;;稀土贸易和管理政策比较研究——以日本、美国、中国为例[J];太平洋学报;2011年05期

10 于卫红;包贺喜格图;;日本医疗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丹阳;;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思考——以中央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制度三领域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曹维彬;;文化视角下的中国[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潘伟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分布发展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朱雅群;田野;季永领;李先明;刘景杰;余德;;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可手术乳腺癌治疗模式:1999年和2006年的抽样调查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幼铭;吴永刚;;我国油储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现状及思考[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6 李焱荣;刘中平;王东;何万强;;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信息人才建设[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C];2004年

7 钟书华;;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研究[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朱蓓;肖军;;生态工业园发展综述[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刘新卫;;中国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耕地保护[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甄橙;;中国的西方医学史研究[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1届3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文;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与农村政治参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本报驻东京记者 刘浩远;日本:加快立法缓解外资并购压力[N];经济参考报;2007年

3 新华社记者 钱铮;日本航天业尚需攻关[N];科技日报;2007年

4 刘军红;日本推出“东亚共同体”意图何在[N];人民日报;2006年

5 记者 曹鹏程;驻日美军转移经费敲定[N];人民日报;2006年

6 何德功;安倍:日本要反省战争为和平做贡献[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于青;日本商家采用“瘦身战术”[N];人民日报;2008年

8 张非非;日军死人屋余生,如今让孙子讨公道[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9 本报驻东京记者 刘浩远;日本车主暂享“法律空白”减税油[N];经济参考报;2008年

10 良木;亚洲游客给日本带来喜悦[N];中国旅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金东;中日贸易摩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杨宏恩;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变化与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3 孙琛;中国水产品市场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4 盖艳梅;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6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心宇;中国控股公司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俊才;从三角关系视角看中国—东盟—日本关系发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贾嘉;中日医疗保险法制度差异比较的法理分析[D];山西大学;2008年

3 黄福高;日本农产品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刘炳赫;日本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庆丽;中印农村女童教育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冠s,

本文编号:1631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31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3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