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朗德上寨和镇山村为例
本文选题:民族村寨 切入点:旅游发展模式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民族村寨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但在旅游发展蓬勃兴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使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遇到了阻碍。合适的发展模式是保证民族村寨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Abstract]:Ethnic villages attract many tourists with their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and unique national culture. However, while tourism is booming, it also has some negative effects. The suitable development mode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余青;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2 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杨兴洪;浅析贵州乡村民族旅游开发——郎德、天龙、中洞模式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4 卢宏;;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5 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年05期
6 黄亮;;浅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理念[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伯承;;生态博物馆理念下的文化生态和区域发展——以贵州省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马继刚;;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昆明市小水井村为例[J];商业研究;2008年06期
3 杨状振;;山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4 吴妍;卓丽环;;民族生态旅游规划——以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生态园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李瑞;殷红梅;;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6 赵大兴;;中国计划经济的特点及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7 王凤梅;郝锦花;;1949至1978年间以逆向为主的人口流动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1年04期
8 杨媛;刘庆友;;基于农耕文化的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9 陈海鹰;曾小红;;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探讨——以海口龙鳞村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0 刘琦;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的巨大变化[J];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秦宣;;毛泽东中国现代化赶超战略的反思[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杨永华;;利用港澳台资和投资模式选择[A];“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才;赵广儒;;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机制与效益分析——海南田心村与龙鳞村之个案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超;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晓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香者;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6 王晓策;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需结构失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李风圣;中国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1956-198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依绍华;私营部门介入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刘琼瑜;国有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黄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帆;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哲;云南藏族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能力建设途径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3 王纯纯;西双版纳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温红叶;传统何以形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秀玲;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辛利波;民族旅游开发与文化自觉[D];云南大学;2011年
7 郭玉华;农业现代化视角下的邓子恢农业合作化思想[D];三峡大学;2010年
8 雷薇;黔中屯堡旅游文化研究与开发[D];天津大学;2010年
9 颜晗;村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杜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社区和谐度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丽芹;试论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2 刘沛林,Abby Liu,Geoff Wall;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3 杨家娣,叶文;云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初探——以云南民族村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管宁生;云南丽江纳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年03期
5 陈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1期
6 苏东海;;关于生态博物馆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5年02期
7 刘旭玲,杨兆萍,谢婷;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中的应用——以喀纳斯禾木图瓦村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年03期
8 钟声宏;浅论广西旅游业发展中的民俗博物馆建设[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9 廖国一;龙胜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聂泽龙,刘宏茂,段其武;开发西双版纳村寨生态旅游资源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红艳;贵州喀斯特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小龙;郜捷;赵萍萍;;古村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青岩古镇和镇山村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肖琼;;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6期
3 杨娜;赵耀;;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村寨文化景观恢复探析——以贵州剑河小广侗寨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07期
4 殷勇峰;吴忠军;;民族村寨的建筑景观与旅游开发——以广西龙胜龙脊古壮寨、平安寨、金竹壮寨为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0期
5 屈银莹;;基于5M分析的民族村寨解说系统设计——以龙胜县金竹壮寨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9期
6 荣生;;幽深莫测的麻秧洞[J];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04期
7 孙华;;西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J];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02期
8 黄华;王洁;黄蓉;;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12期
9 王凌云;;自治区建设厅召开座谈会部署实施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项目工作[J];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08期
10 韦和华;;灾民新村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构想[J];市场论坛;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春;;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耗散结构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戴湘毅;王晓文;;基于文化意象分析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陈绍友;;当前贵州及黔中旅游开发发展刍议[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4 何雨;刘顺伶;;基于城乡旅游统筹发展的上海城郊旅游发展模式探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潘志成;;传统权威与当代少数民族村寨社会控制[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6 白伟岚;姜坤;李金路;;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原真性保护——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青梅;;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及其变迁——以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为个案[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翦继志;程泽时;;经济法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旅游与环境保护法律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9 白如山;;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冲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以“福建土楼”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张跃;代世萤;;《司岗里》传说与佤族婚姻家庭形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秀鸾;贵州八部门联合发展乡村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实习记者 张明;共同探索建立可持续和优势旅游发展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0年
3 记者 吴宏 蒙水;贵州评选出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N];经济信息时报;2011年
4 王刚 志君 玉琼;海晏特色旅游发展模式逐步形成[N];祁连山报;2011年
5 颜珂 匡滢;一个民族村寨的变迁[N];人民日报;2011年
6 吴正光;民族村寨不是展览厅[N];中国文化报;2005年
7 吴正光;关注民族村寨[N];贵州日报;2005年
8 袁燕;民族村寨文物保护进入公众视线[N];贵州日报;2005年
9 欧阳昌佩;民族村寨里的“国际乡间会所”[N];贵州日报;2009年
10 蓬国龙;抓好民族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业[N];黔西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覃雪梅;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当代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2 赵承华;乡村旅游及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吴军;旅游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斌;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段阳萍;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生态博物馆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婷;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戚艳伟;日本动漫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陈烨;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张利娜;人文景观富集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绍玲;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四川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王凤娇;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村寨自主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包文娟;四川地震灾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陈涛;LAC理念下利川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崔乔;基于动力机制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袁净;基于产业融合的“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3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33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