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同城化与智慧旅游一体化研究综述
本文选题:城市群 切入点:同城化 出处:《生态经济》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市群同城化与智慧旅游一体化是当前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基于城市群同城化与智慧旅游一体化研究存在的交叉,文章系统地从城市群、同城化到城市群同城化,从智慧旅游、旅游一体化到智慧旅游一体化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从概念界定、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群同城化与智慧旅游一体化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群同城化与智慧旅游一体化需要进一步的若干问题。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ntelligent tourism is a hot issue in the current regional econom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intersec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ntelligent tourism integr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hanges from urban agglomeration to urban agglomeration to urban agglomeration. A series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from intelligent tourism, tourism integration to intelligent tourism integr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commented from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ntelligent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ntelligent tourism.
【作者单位】: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省智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
【基金】:四川省智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川南城市群智慧旅游同城化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研究”(ZHZ14-05)
【分类号】:F299.27;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章勇;张先锋;;合肥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年02期
2 虞虎;陆林;朱冬芳;曾琪洁;;城市旅游到城市群旅游的系统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8期
3 周相兵;马洪江;苗放;;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旅游云解决方案[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S2期
4 钟业喜;文玉钊;;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比较与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11期
5 王恩旭;;基于G1-熵值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翁钢民;李维锦;;智慧旅游与区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以秦皇岛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5期
7 侯景新;孙亚飞;;中国城市同城化战略问题研究[J];创新;2014年06期
8 侯志强;施雅岚;;中国旅游城市群竞争力比较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02期
9 刘法建;章锦河;张捷;陈冬冬;;旅游同城化的概念、策略及案例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03期
10 刘书安;黄耀丽;郑坚强;李飞;;基于合作竞争博弈的“大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晓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谭啸;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宁予;沈抚同城化战略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2 景哲;关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3 安传艳;中原城市群旅游一体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赵桂燕;宁夏沿黄城市带旅游一体化信息平台构建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5 刘利宁;智慧旅游因子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6 韩玲华;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亮宇;;浅析电子商务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J];办公自动化;2011年08期
2 陈群元;宋玉祥;喻定权;;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以长株潭和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4期
3 赵勇;白永秀;;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J];城市问题;2007年07期
4 徐春红;;世博经济促进下的宁波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张补宏;韩俊刚;;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创新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6期
6 禹有松;冯学钢;杨杰;;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7 李亮宇;;浅析电子商务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J];电子商务;2011年05期
8 白永平;周亮;王世金;;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定位及发展路径选择[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9 孔德林;乐上泓;黄远水;;基于系统论的长三角区域旅游联动动力机制分析[J];旅游论坛;2009年02期
10 尹常亮;王学定;宋华龙;;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基础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白永平;周亮;王世金;;低碳经济与水资源短缺背景下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整合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宋仪艳;;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探讨[A];2007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赵玉榕;;从台湾渔业产能现状看两岸渔业合作前景[A];2007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论文集[C];2007年
4 张秋娈;沈和江;路紫;;研究设计: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的空间结构与运行模式[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迟紫境;李云鹏;黄超;;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方向与构建方法研究[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6 黄晓波;;智慧旅游服务社会的路径选择研究——以南京市为例[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志飞;夏磊;;中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袁昕;辛蔚;;智慧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初探[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8届年会暨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詹海斌;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土地市场一体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4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马晓龙;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评价:1995-2005[D];中山大学;2008年
6 张伟;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测度与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袁远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8 张金华;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王忠君;基于园林生态效益的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钟伟;旅游业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艳;中原旅游区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任绪义;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上的职能转变[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李小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许计平;基于空间适宜性分析的滇西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陆晓杰;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潜力要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俊阳;环洞庭湖旅游合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王静;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张欢;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结构特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朝阳;基于3G网络与Web2.0的实时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10 侍非;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董超;;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2 杨蜜蜜;龙茂兴;;基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J];商业研究;2008年12期
3 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3期
4 弓志刚;李亚楠;;山西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整合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5 刘清春;董庆华;;城乡旅游一体化下的莒南观光农业规划开发[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邬贺铨;;物联网的应用与挑战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黄家骅;;论簇群式城市分布的空间架构[J];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08期
8 丁风芹;;我国智慧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1期
9 冯云廷;聚集经济效应与我国城市化的战略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9期
10 张秋梅;;整体化治理视域下同城化政府合作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记者 站 张静 丁宁;[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吴国清;[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 黄羊山;[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鹿晓龙;[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张丽梅;[N];光明日报;2007年
6 申兵;[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7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郁鸿胜;[N];国际金融报;2004年
8 吕讯;[N];中国旅游报;2011年
9 唐洪广;[N];中国旅游报;2012年
10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黄先开 张凌云;[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何池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邢铭;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正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侯志强;旅游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李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靖;北京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唐蕾;面向个性化服务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系统构建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谷艳艳;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质量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莉薇;休闲旅游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莉;群体性事件预警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李柏文;国际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探析——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为例[D];云南大学;2003年
7 王宏星;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景哲;关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9 高静;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10 张守花;人才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山清,张晓英;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学习论坛;2004年09期
2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3 林先扬,陈忠暖;整合:我国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J];世界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4 姜山清;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分析和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乔爱书;打造大城市群 构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J];理论建设;2004年06期
6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7 李英杰;加快建设沈阳大连城市群经济隆起带[J];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09期
8 刘静玉,王发曾;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9 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丁芸;赵文;;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游胜景;戴国平;;论我国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8 谢莉;彭晓春;杨仁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9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10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张书;3+5:城市群应打文化经济牌[N];湖南经济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姜欣蔚;引入“精明增长理念” 实现城市有序发展[N];济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韩劲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提速”[N];济南日报;2007年
4 罗云毅;构建城市群应避免误区[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N];中国人口报;2009年
6 郭启;四大城市群领跑中部崛起[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孙达佳;银行业大力支持太原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太原日报;2011年
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邓江年;面向21世纪 建设新型城市群[N];南方日报;2011年
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朱葛茂;城市群对县域房地产的影响[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年
10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助理研究员 陈兴江;世界最大城市群在我国必将形成[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袁安贵;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佳;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2 龚果;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玮;聚集经济视角下湖南省“3+5”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睿;西部重点地带城市群竞争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赵双;中原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媛媛;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和优化调整[D];河南大学;2010年
7 崔彩辉;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8 霍向东;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甄延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雒海潮;交通网络扩展与城市群形成演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3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3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