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路径与主体探析——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
本文选题:旅游产业融合 切入点:动因 出处:《人文地理》2013年04期
【摘要】:产业融合是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全球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旅游业也呈现出强劲的融合发展态势。以深圳华强集团融合发展旅游主题公园为例,探讨旅游产业融合机理。在"技术、市场、企业、政府"等合力的"助推一牵引"互动中,旅游产业融合发生与发展。纵向渗透融合与横向重组融合是旅游产业融合主要演进方式,技术与资源是演进中的主要融合路径。旅游企业在主观上追求范围经济和持久竞争力,客观上完成融合,成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体。
[Abstract]:Industrial convergence is an important trend of the world's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 tourism also presents a strong trend o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ke Shenzhen Huaqiang Group as an example to develop tourism theme parks. 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convergence. In the interaction of "technology, market, enterprise, government" and so on, Tourism industry convergence occurs and develops. Vertical penetration integration and horizontal reorganization integration are the main evolu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convergence, technology and resources are the main integration path in the evolution. Tourism enterprises in the subjective pursuit of scope economy and lasting competitiveness. Objectively complete the integration,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59)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勇;郑向敏;;旅游产业融合:动因、机理与效应[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2 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张佰瑞;;产业融合与北京旅游业的发展[J];城市问题;2009年09期
4 康保苓;;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与体育的互动研究[J];旅游论坛;2011年03期
5 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年02期
6 刘艳兰;;实景演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08期
7 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04期
8 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年04期
9 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年04期
10 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旅游学刊;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贵香;;现代休闲农业园提升规划探讨——以杨墩休闲农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2 梅亮;李炳义;唐平;过晓丹;;基于灰关联分析的城乡互动旅游系统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3 杨艳丽;;旅游业与非遗文化产业融合研究——以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4 邓小兰;;循环经济理论与体育旅游[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张慧;;旅游业与邮政业融合发展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肖建勇;郑向敏;;旅游产业融合:动因、机理与效应[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7 管乐;;体育旅游再循环经济中的发展[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8 张功让;陈敏姝;;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9 胡建英;;饭店业异业联盟发展动因与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1期
10 郭伟锋;郭进辉;;产业转型期国内旅游发展态势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郝晓兰;;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转型——草原旅游发展路径的创新选择[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谢新丽;吕群超;;会展旅游的经济社会效应及其启示[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3 张丽丽;;我国会展旅游发展对策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4 王爱玲;刘军萍;任荣;秦向阳;;农业创意产业——现代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5 史斌;王玲;;浙江省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路径研究——以衢州为例[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梁学成;;基于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的旅游业属性与特征研究[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霁雯;我国居民收入与国内旅游消费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剑;我国三网融合上下游产业有效竞争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强;融合媒体的受众采纳行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赵霞;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曾武佳;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7 刘民坤;会展活动对主办城市的社会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郑明高;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杨全城;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10 严奇春;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三网融合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丽;基于城市发展的济源市体育赛事选择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张萍香;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养生旅游集群发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张功让;旅游产业融合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俊彬;旅游地产运营模式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丁艳春;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8 孙钦明;产业融合视角下门票经济的转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夏苗;延安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慈;会展旅游的影响因素与效应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静;;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产业结构创新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连桂红,刘建刚;论体育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刘蓬春;民俗文化是“农业旅游”的灵魂[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陆晓清;;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王春才;;北京会展业发展与会展场馆建设互馈关系研究[J];城市问题;2008年09期
8 张佰瑞;;产业融合与北京旅游业的发展[J];城市问题;2009年09期
9 王伟年;张平宇;;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2期
10 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吴娟子;[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容小宁;[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仲广;闲暇经济论[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荣朝;我国旅游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周娜;;湖南旅游服务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金融经济;2005年14期
3 周永博,谢雨萍,李肇荣;乡村旅游标准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宋柏松 ,刘荣增 ,张志杰;围绕增强“六个力”促进旅游大发展[J];河南科技;2005年10期
5 吕连琴;;河南山地旅游开发问题与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6 万红莲;;白云山旅游开发对周围农村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期
7 朱有明;;浙江省发展知识密集型旅游服务业的研究[J];中国市场;2008年31期
8 马飒;张珍;;对旅游行业中“宾客至上,员工第一”新观念的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9 黄巧玲;;北京后奥运旅游发展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3期
10 白鸥;;健康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德显;;关于河南“旅游立省”问题之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2 杨志英;叶岱夫;;区域旅游中人地互感景观的理论与实践[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3 周哲;洪国志;;对等开放,深化粤港旅游合作[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4 申葆嘉;;“战略与学术”:旅游发展的共同使命[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刘宇;刘敏;吴泰岳;谭家伦;刘建国;;通州区京郊旅游发展报告[A];2012年首都旅游产业研究报告[C];2012年
6 蒋洪南;;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标准化建设[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杨京华;;贵州省六盘水市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探索[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维;曾克峰;;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9 李阳;;后十二运时代,加快发展我市旅游服务业的对策建议[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10 周旭霞;;旅游业的拓展方向: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亚奇 肖自裕;社会资本成为旅游投资主体[N];湖南日报;2002年
2 记者 袁超群;临潼旅游酝酿“变脸”[N];西安日报;2002年
3 胡彩宝;黄山区力抓旅游转型升级促旅游新发展[N];黄山日报;2007年
4 胡晓发 高飞;黄山区旅游发展力促新跨越[N];黄山日报;2007年
5 王自峰;歙县旅游春意盎然枝头闹[N];黄山日报;2007年
6 中共花垣县委党校 麻峻;关于实施“旅游兴州”战略的几点建议[N];团结报;2007年
7 张齐;旅游富民成效卓著[N];贵州日报;2007年
8 安然;青岛旅游:展开奥运的翅膀[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9 记者 张鸣岐;打好服务牌 繁荣旅游业[N];天津日报;2008年
10 记者 郑渊;让南充旅游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N];南充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春鲜;干旱地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新疆大学;2005年
2 程南洋;基于资源约束的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锦宏;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王丽华;城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万幼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李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马晓龙;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评价:1995-2005[D];中山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学鹏;赤峰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鲁明勇;乡村旅游投融资及利益分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3 肖世阳;乐山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信贷支持策略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4 左雪;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方巧;旅游行业协会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花学红;航空旅游市场的发展与营销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丁德光;旅游在阳朔反贫困中的角色与功能[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向艳;好花红—民族旅游开发下布依族女性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高昂;菏泽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晓庆;上海市旅游咨询中心服务效应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60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60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