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度研究
本文选题:新农村 切入点:乡村旅游 出处:《浙江农业学报》2015年11期
【摘要】: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基于协同论思想,借鉴容量耦合模型构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分为3个阶段:低水平耦合、中等水平耦合、高水平耦合。通过杭州市实证分析,至2012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两个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20 7,0.459 9,处于中等耦合和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整体协同效应和贡献值处于中等程度。2007—2012年,杭州市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总体呈增长发展趋势,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符合交互耦合的动态性表现;二者发展速率整体效应与协同效应保持平稳增长趋势,但二者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未达到成熟阶段,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转型空间。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nergy,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and coupling model of the coupling system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capacity coupling model. The coupling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tourism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low level coupling, medium level coupling and high level coupling. By 2012,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wo system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tourism were 0.520 ~ 0.459 9,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in the state of medium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overall synergy effect and contribution value were in the medium degree from 2007 to 2012. The coupling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tourism in Hangzhou has the trend of growth, and has certain stages and volatility, which accords with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interactive coupling, and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two development rates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maintain a steady growth trend. However,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wo have not reached the mature stage, and there is still a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room for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138) 浙江省社科联基金(2014N102)
【分类号】:F592;F3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琼英;唐代剑;;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价值再造[J];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11期
2 刘运伟;钟业喜;蒋梅鑫;;欠发达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03期
3 秦晶;赵进;;从新农村建设看我国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其协调问题[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4期
4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5 高文香;郭剑英;;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互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四川丹棱县梅湾村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6 张福庆;胡海胜;;区域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7 王淑芳;;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黄国胜;李同升;王武科;段晶晶;;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新农村建设探讨[J];人文地理;2009年04期
9 郝生宾;于渤;吴伟伟;;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耦合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年02期
10 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琦;;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年24期
2 孟霞;肖轶;郭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口密度时空变化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S1期
3 陈伊翔;朱红梅;谭雪兰;李扬;朱永霞;;长沙市县域城乡统筹绩效评价及类型划分——基于RAGA-PPC模型和ESDA方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年07期
4 毛良虎;姜莹;;江苏光伏产业创新与企业绩效的耦合协调度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5 周芳;;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技术、商业模式、品牌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10期
6 邓小菲;谢应凤;董廷旭;;四川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7 张丽艳;夏锦文;;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区域司法协同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05期
8 冯兴华;钟业喜;吴巍;李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西省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协调性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年03期
9 刘满凤;许娟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同性的时空演化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3期
10 吴素春;;科技资源密集型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坤;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三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乾;陕西袁家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周晓;新农村背景下武汉市石榴红村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聪冲;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志盛;新农村学前教育的社区支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6 刘慧;嫩江县繁荣村乡村旅游规划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7 张运洋;陕西省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李源;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初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10 方敏;遵义市桐梓县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晶;赵进;;从新农村建设看我国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其协调问题[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4期
2 王瑛;;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政府作为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年02期
3 韩卢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和价值取向[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乔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J];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5 张碧星;赵瑞;;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7 沈续雷;王桂新;孔超;;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J];人口与发展;2009年06期
8 王磊;段学军;田方;秦贤宏;;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9 郭剑英;王瑛;;城乡统筹下的旅游发展——以成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J];特区经济;2009年06期
10 张红贤;杨青生;;基于MCDA的乡村旅游开发布局与新农村建设[J];人文地理;200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贵儒;黄山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高文香;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系统的互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蕾;杨山;陈升;;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测度与耦合度变化规律研究[J];人文地理;2011年06期
2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1期
3 轩福华;孙静;武海涛;;哈尔滨市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分析[J];对外经贸;2012年09期
4 刘立;;技术融会促进应用协同[J];电信技术;2007年11期
5 宋红丽;薛惠锋;张哲;李献峰;;经济—环境系统影响因子耦合度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洪波;陈光达;;机电耦合研究中测试因素耦合度计算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滕海洋;;一个降低系统耦合度改造的实例[A];山东省计算机学会2005年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龚;农村灾后重建组织耦合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刘丰颢;小茯苓村农户生态工程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73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7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