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从批判的视角到现象学的目光——以《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为讨论中心
本文选题:民俗学 切入点:批判 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批判的民俗学并非针对学者个人的批评,也不是简单地分出是非对错,而是对学科概念和基本问题做严格检验和逻辑论证,以便中止以往的理论判断或学科知识,由此获得一种本质直观的现象学目光,让现象的本质联系直接开显出来。德国著名民俗学者鲍辛格的名著《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恰恰用这种体用结合的现象学研究为中国民俗学带来了深刻的方法论启示。
[Abstract]:Critical folklore is not a criticism of individual scholars, nor is it a simple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but a strict test and logical demonstr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basic problems of a discipline, in order to discontinue the previous theoretical judgment or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So we can get a kind of phenomenological vision which is intuitionistic in nature. The famous German folklore Bawzenegger's famous book Folk Culture in the technological World has brought profound methodological enlightenment to Chinese folklore with this kind of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K8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念贻;;打开新闻民俗学潘多拉盒子的中国钥匙——浅评卜元、刘婷《新闻民俗学》[J];今传媒;2010年02期
2 夏青根;开创新领域——评《中国鬼文化》[J];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02期
3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出版[J];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04期
4 彭恒礼;;“民俗学”入华考——兼谈近代辞典对学科术语的强化作用[J];民俗研究;2010年03期
5 叶大兵;;论建立群众文化民俗学[J];民俗研究;1988年03期
6 展舒言;;由纪念谈到旅游纪念商品(续)[J];民俗研究;1991年04期
7 宣炳善;;关于“传统的发明”与“伪民俗”[J];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03期
8 黄鹏;;浅论高校民俗学第二课堂活动[J];教育与职业;2007年23期
9 黄永林;;关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问题[J];文学教育(下);2008年05期
10 洪映红;;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科价值——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燕;;对图象时代审美消解、文化迷失的反思与批判[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2 才津佑美子;徐琼;;世界遗产——白川乡的“记忆”[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3 巫其祥;;中国年节起源四说[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钜龙;;海洋民俗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朱淑君;;三月三,中国情人节溯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6 王世襄;;试谈葫芦文化的调查研究[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7 董晓萍;;跨文化的现代民俗传承[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8 刘芊s,
本文编号:1678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78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