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张安世墓葬M1墓室内的大气环境调查
本文选题:微气候 切入点:气态污染物 出处:《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年02期
【摘要】:了解待发掘封闭墓葬内的大气环境,可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西汉张安世墓园中的M1墓葬是一座未被盗扰的墓室,本研究在墓室开启前,有针对性地监测了墓室内的微气候参数和大气污染物。结果显示,相对于外界大气,密闭的墓室内低温、高湿、缺氧,且酸性气态污染物浓度较低。因此,在考古发掘及后续保存文物时,应针对不同文物材料采取密闭容器、保湿、避光等措施,避免由于环境骤变导致文物的风化损坏。本研究建立的待发掘墓葬大气环境测试体系及基础数据,可为相关考古和文保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Abstract]:Understanding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n closed tombs to be excavated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research on preservation environment of cultural relics.The M1 tombs in Zhang Anshi Cemetery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re unstolen tombs. The microclimatic parameters and atmospheric pollutants in the tombs were monitored in this study before the opening of the tomb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osed chamber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temperature, high humidity, anoxia and low concentration of acid gaseous pollutants compared with the outside atmosphere.Therefore, i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subsequent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easures such as sealing containers, moisturizing and avoiding light to avoid weathering damage caused by sudden change of environment.The test system and basic data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of unearthed tombs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archaeological and civil protection work.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2012BAK14B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0875089)
【分类号】:X831;K878.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木林;程红兵;丁国安;汤洁;俞向明;刘国平;周怀刚;;临安和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大气中NMHCs组成与浓度的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2006年05期
2 周凌f^;周秀骥;张晓春;温玉璞;颜鹏;;瓦里关温室气体本底研究的主要进展[J];气象学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彩红;祁贵明;戴升;;气候变化对青海海东农业区的影响评估与适应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2 米卫红;耿福海;俞琼;高伟;;上海徐家汇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观测与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2期
3 杨成荫;王汉杰;韩士杰;赵苏璇;;大气CO_2浓度非均匀动态分布条件下的气候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9期
4 熊振华;钱枫;苏荣荣;;大气中VOCs分布特征和来源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S2期
5 ZHANG Dingyuan;LIAO Hong;WANG Yuesi;;Simulate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Methane over China:Contributions from Key Source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4年02期
6 程巳阳;高闽光;徐亮;金岭;李胜;童晶晶;魏秀丽;刘建国;刘文清;;合肥地区大气中CO_2和CH_4柱浓度季节变化遥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3期
7 邓雪娇;麦博儒;李菲;谭浩波;刘显通;邓涛;邹宇;王兵;艾卉;;广东省温室气体监测平台建设前期工作进展与存在问题[J];广东气象;2014年03期
8 臧昆鹏;周凌f^;方双喜;温玉璞;姚波;张芳;刘立新;;新型CO_2和CH_4混合标气标校流程及方法[J];环境化学;2011年02期
9 浦静姣;徐宏辉;康丽莉;马千里;;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CO_2浓度特征及其碳源汇变化研究[J];环境科学;2011年08期
10 刘全;王跃思;吴方X;孙杰;;长沙大气中VOCs研究[J];环境科学;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芳;周凌f^;张晓春;许林;刘立新;姚波;温民;方双喜;温玉璞;;瓦里关气相色谱法大气CO_2和CH_4观测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周凌f^;周秀骥;张晓春;温玉璞;颜鹏;;瓦里关温室气体本底研究的主要进展[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刘玉彻;颜鹏;丁国安;;北京秋季地面臭氧的一维模式模拟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周凌;刘立新;方双喜;张芳;姚波;温民;许林;顾帅;臧昆鹏;夏玲君;;中国大陆地区温室气体网络化观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刘立新;周凌f^;温民;张晓春;张芳;姚波;方双喜;温玉璞;;我国4个国家级本底站大气CO_2本底浓度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薛丽坤;中国地区低对流层高层大气化学与长距离输送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赵梅芳;湖南省森林碳平衡空间分异及对气候响应的模拟预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薇;温室气体及其稳定同位素排放通量测量技术和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吴军;大气CO_2辐射传输特性与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圆;温室气体CFCs、HFCs、SF_6和CF_4的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汪巍;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气相色谱法在线观测CH_4和CO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张国君;中国CH_4柱浓度时空分布及排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晓欢;降水中甲酸乙酸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5 王珊;中国不同区域大气本底VOCs的观测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葛宝珠;上甸子本底站挥发性有机物与臭氧生成效率关系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7 顾帅;我国温室气体本底采样分析过程中的质控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8 臧昆鹏;CO_2、CH_4分析标校流程及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9 逯亚峰;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水气界面挥发性有机物变化特征[D];云南大学;2010年
10 郁e⒗,
本文编号:1701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0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