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争鸣”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以“本真性”旅游研究为例
本文选题:范式争鸣 切入点:本体论 出处:《旅游学刊》2013年01期
【摘要】:为了展现"范式争鸣"如何推动旅游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文章首先对库恩的科学革命与顾巴的范式四分类进行了概念澄清,接着以顾巴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论一体的范式观为基础,提出社会科学的"范式连续统"及"范式争鸣"理念,然后以"本真性"旅游研究为例,展现了"范式争鸣"激发理论建构、推动知识发展的历程。最后文章指出:(1)由于研究对象的属性特质,旅游社会科学研究既需要追求"客观"、"中立"的实证—后实证主义范式,亦需要建立提倡"反思"、"批判"、"辩证"、"理解"的各种新兴范式;(2)能够基于相互了解而达成范式间的有效对话是"范式争鸣"的必要前提,为此,旅游研究者应树立基于范式观的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范式争鸣"正是通过多范式视角全方位地发现谜题、破解谜题、建构理论、发展知识来推动旅游社会科学向纵深发展的。
[Abstract]:In order to show how "Paradigm contentio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cademic research in depth, this paper firstly clarifies Kuhn's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Gu Ba's four categories of paradigm.On the basis of Guba's paradigm view of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aradigm continuum" and "paradigm contention" in social science, and then takes the tourism study of "authenticity" as an example.It shows the process of "Paradigm contention" arousing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Final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ject of study, tourism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eds to pursue the positivist paradigm of "objective" and "neutral".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stablish new paradigms that promote "reflection", "criticism", "dialectics" and "understanding".) effective dialogue among paradigms based on mutual understanding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paradigm contention".Tourism researchers should establish research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s based on paradigm view. ""Paradigm contention" is to find riddles, solve puzzles, construct theories and develop knowledg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ocial science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亚庆;吴茂英;周永广;竺燕红;;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比较[J];旅游学刊;2007年06期
2 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2005年05期
3 谢彦君;谢中田;;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旅游学刊;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国新;;大众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5年24期
2 任媛媛;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真实性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程华宁,黄安民;论民俗风情与文物古迹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曹国新;旅游的社会效用及其机制:回归正常生活的视角[J];科学.经济.社会;2005年01期
5 李莉;旅游业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浅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周亚庆;吴茂英;周永广;竺燕红;;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比较[J];旅游学刊;2007年06期
7 张晓萍;;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价值——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商品化[J];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05期
8 彭顺生;中国旅游人类学发展述评[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9 曹国新;社会区隔:旅游活动的文化社会学本质——一种基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解读[J];思想战线;2005年02期
10 王静;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变迁[J];学术探索;200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程励;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3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梅毅;旅游外交与中国和平发展[D];武汉大学;2006年
6 张涛;节事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维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小菊;黄姚故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袁秀伟;后农业税时代乡镇公共财政建设探析[D];河南大学;2006年
3 匡阗;民俗旅游村真实性的调查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陈兴;“体验经济”背景下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我国“旅游体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丽娟;论民俗旅游节庆活动与当代娱乐文化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毅菲;基于长三角地区对比实证分析的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深度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尹得举;文化生态和民俗文化旅游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8 陆佳;旅游目的地的跨文化交流与可持续发展[D];浙江大学;2006年
9 高燕;旅游者的真实性感知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D];广西大学;2006年
10 孙诗靓;景区—社区和谐发展的理论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保继刚,张骁鸣;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2 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4年02期
3 郭来喜,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1990年01期
4 保继刚;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4年03期
5 钟国庆;旅游体验真实性规律与景区经营管理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6 苏国勋;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7 马晓京;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8 蔡仲;社会建构主义述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吴必虎,冯若梅,张丽;90年代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年03期
10 邢怀滨,陈凡;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演变及其本质意含[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志民;旅游美学的本体论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曹国新;配景:旅游商品的本体存在——一种基于本体论的考察[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3 翟双萍;周延良;;濮阳古墓“龙虎蚌壳图”与原始哲学思维[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章锦河;;中国旅游规划研究的成熟与完善[J];旅游学刊;2008年08期
5 王旭科;张宪玉;;重视旅游学学科范式的建构[J];旅游学刊;2010年11期
6 王德刚;;再论旅游权利[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王衍用;孙天胜;;从哲学高度研究旅游的可贵尝试——《旅游哲学引论》评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向岚麟;;近22年世界遗产地研究进展——基于13种中文期刊的考察[J];旅游学刊;2009年04期
9 曹诗图;孙天胜;周德清;;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兼论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审美观[J];旅游论坛;2011年02期
10 邱锡f ;;《老子》在战国时可能只有一种道家传本[J];文物;197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德刚;;权利、利益、道德——关于旅游的本体论思考[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杨志刚;免费开放与中国博物馆品质提升[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王衍用 孙天胜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 徐州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本质的有益探讨[N];中国旅游报;2008年
,本文编号:1715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15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