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馆校合作:演进、现状及启示
本文选题:馆校合作 切入点:博物馆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12期
【摘要】: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在西方已相对成熟,对中国馆校合作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西方馆校合作实践的演进、主要形式进行论述。我们采用了分阶段的形式将西方馆校合作的历史演进分为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结合相关文献和实践资料,我们对包括参观访问、校外服务、专业发展、博物馆学校等现有馆校合作形式进行了概述;结合上述文献研究本文基于目前我国馆校合作的现状提出了:引入大学等专业教育研究机构、博物馆课程设计纳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成立专门的学校教育服务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部门应建立和博物馆之间的稳定沟通渠道等建议,以期推进我国馆校的深入合作。
[Abstract]:The cooperation between museums and schools has developed for a long time and has been relatively mature in the Wes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and main forms of western library-school cooperation practice by literature research.We have adopted a phased approach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Western library and school cooperation, which is divided into budding, developing and mature periods. In combination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practical materials, we have paid attention to visits, outside service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brary and school cooperation in China,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ints: introducing universities and other specialized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s,The museum curriculum design should includ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school education service institu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bl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the school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bl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museums, etc.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library and school.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基金】:2013年度中国科协博士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基于课程衔接的馆校结合常态化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9.5;G26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雪冬;;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互动的思考[J];博物馆研究;2006年02期
2 吴相利;;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美国老史德桥村博物馆的实践[J];东南文化;2010年02期
3 梁吉生;;旧中国博物馆历史述略[J];中国博物馆;1986年02期
4 吴美华;;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关于在鲁迅纪念馆对学生开展教学的一点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9年04期
5 项隆元;;试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差异[J];文博;1991年06期
6 鲍贤清;杨艳艳;;课堂、家庭与博物馆学习环境的整合——纽约“城市优势项目”分析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单中惠;;福禄培尔游戏理论新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胡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学校德育观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王翠萍;;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李云鹏;;近七十年来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述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许红梅;;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策略——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有机结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5期
7 康菊花;朱红丽;;浅析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8 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9 李保强,李如密;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王颖;;以学派观看待杜威中国学生:中国杜威派学人思想及其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蓉;李奎;;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建设在自然博物馆的实践与发展[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要振生;;略论杜威的素质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瑶;洪明;;葛雷学校留给我们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陈瑶;洪明;;葛雷学校留给我们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杜勇敏;刘刚;南豪峰;;学生群体公德状况调查分析——以贵阳市小学生群体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建明;;汉语“博物馆”一词的产生与流传[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志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明立;高中化学发展性习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庞玉忠;探究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0年
7 姜延文;临清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倪胜林;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占军;小学低年级学生直线跑偏斜现象分析与教学纠正措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倪娜;英国职前教师培训的创新性变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孙雪冬;;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互动的思考[J];博物馆研究;2006年02期
2 陈平;;关于博物馆面向学校推行教育功能的思考[J];博物馆研究;2007年02期
3 孙建农;;小儿科 大文化——上海博物馆手工活动教育实践[J];博物馆研究;2008年01期
4 潘守永;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关于加强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的调查研究”之“观众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年02期
5 马执斌;挖掘历史照片文献价值 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1999年02期
6 鲍贤清;缪静霞;詹艺;任友群;;学习的生态和技术的功用——美国AERA2010年会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5期
7 鲍贤清;;场馆中的学习环境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2期
8 郑太年;;真实学习:意义、特征、挑战与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2期
9 赵健;裴新宁;郑太年;叶莹;;适应性设计(AD):面向真实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京大学文科博士点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点[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陈侠;;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学校课程[J];现代教育论丛;1987年03期
4 游铭钧;我国学校课程教材的发展与改革[J];教育学报;1991年01期
5 陈丙义,王春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S1期
6 游铭钧;我国学校课程和教材的发展与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90年12期
7 君杰;我校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将正式招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8 玉蕻;西北师范大学开办历史学(博物馆学方向)专升本函授班[J];丝绸之路;2000年06期
9 王根顺,,饶慧;我国现代高等学校课程的形成、发展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10 金兰;;优化德育隐性课程 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凯;;谈基于课程视角的高校本科教育改革与普通高中课改的有效衔接[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N];光明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王海妮邋邢虹 实习生 石婕;高校博物馆:深藏象牙塔中的财富[N];南京日报;2007年
3 邓晓;对高校博物馆学本科专业办学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1年
4 本期策划 郭在伟 执行 张震 冯常会 李会平;紧跟学校课程安排 扩充自我知识库存[N];郑州日报;2006年
5 徐宁;高校博物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4年
6 周珍;院校需做些什么?[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陈晓春 蒋廷玉;记者亲历大学生家长“视察高校”[N];新华日报;2006年
8 史吉祥;吉林大学考古学系[N];中国文物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于o
本文编号:1720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20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