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复兴与公民社会相联结的可能性——古典理想与后现代思想的对话
本文选题:民俗复兴 切入点:公民社会 出处:《民俗研究》2013年03期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并行地发生了两场后来彼此相遇的"后现代事件",其一是发生于民间社会的"民俗复兴",其二是发生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界的"范式转换",当二者终于因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田野研究"而直接照面,它们各自最初并不明确的实践意义就通过双方的对话而逐渐显现出来,即:"民俗复兴"是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语境中,普通民众借助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差异性的承认而不自觉地表达的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普遍性要求;而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的"范式转换"则并非仅仅是后现代知识氛围中马林诺夫斯基式的从文本研究到语境研究的认识方法论转型,同时也是从对"个体的人"的遮蔽到对"人的自由"之祛蔽的必然性论证,因而是自觉地践行的先验论即实践目的论转向。由此"民俗复兴"与民间文学-民俗学"范式转换"之间共同的实践目的(意义),就合逻辑地推导出"公民社会"的"古典理想"这一"未完成的现代性方案"(哈贝马斯),而康德启蒙哲学的"自由"理念(作为判断力范型),则为"民俗复兴"在实践上的合法性,以及"民俗复兴"(作为经验事实)与"公民社会"(作为先验理想)之间的先天综合在理论上的合理性,提供了辩护的可能。
[Abstract]:Since the 1980s,In China, two "post-modern events" occurred in parallel, one was the folk revival in civil society, the other was the "paradigm shift" in folklore and folklore, when the two were finally due toFolklore-the "field study" of folklore,Their undefine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gradually emerges through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at is, "folk revival" is a post-modern context around the world.The paradigm shift of folklore and folklore is not just a transformation of Ma Lin's cognitive methodology from textual research to contextual study in the post-modern knowledge atmosphere.At the same time, it is a necessary argument from "individual person" to "freedom of man", so it is a transcendentalism, that is, practical teleology.Habermas's idea of "freedom" in Kant's enlightening philosophy (as a paradigm of judgment) is the practical legitimacy of "folk revival".The theoretical rationality of the innate synthesis between "folk revival" (as an empirical fact) and "civil society" (as a transcendental ideal)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defens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K890;B51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2 陈连山;;重新审视五四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命运——以20世纪对于传统节日的批判为例[J];民俗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3 李庆真;乡村情缘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李远行;大共同体本位?小共同体本位?——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何宏光;李远行;;中国社会语境下关系网的发生、运作和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杨晖;;试论清初汉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以“厵发令”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王红;;消费文化时代的媒体伦理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3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陈景信;;我国农村家庭关系弱化分析及其现实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8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林超;编码方式、自我构念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t,
本文编号:1722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2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