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议
本文选题:旅游资源评价 + 层次分析法(AHP) ; 参考:《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摘要】:在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进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标度法确定各个因子权重,并对各个因子进行模糊打分,通过计算因子权重与因素值的乘积加权和得到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价值的量化结果,据此,提出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建议。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exploitation valu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Poyang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was determined by scale method. By calculating the product weight of factor weight and factor value,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 value of tourism resources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i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Poyang Lake Nature Reserve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RW2013-09)
【分类号】:F592.7;S75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述林;田万顷;;基于AHP的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以重庆环城游憩带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孙冬英;樊春梅;;环鄱阳湖生态旅游格局及其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年12期
3 陈梅花;石培基;;基于AHP法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以南阳玉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4 王健,丁武军,刘运珍;鄱阳湖西部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互动开发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黄晓凤;顾署生;应国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6年01期
6 黄晓凤;顾署生;李勇;钱卫民;廖为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吕桦,刘影;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8 邓燕萍;;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求实;2009年12期
9 李军;聂小荣;;以特色旅游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金卫根;廖夏林;;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土壤;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崔素芳;张振华;姚付启;张燕;任尚岗;;基于偏相关分析的烟台市土壤温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3 江标初,陈映鹰;模糊分类在土地利用/覆盖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4 张敏;韩芳;王卫;;河北省近10年来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5 高卫东;张梅荣;汤均博;;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耕地动态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6 徐效军;张鹰;;土壤含水率与光谱反射率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7 牟磊;高敏华;王新军;王伟;谢峰;;灰色关联分析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新疆巴州尉犁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8 谭春英;谢恒星;林建宏;张晓杰;;灰色系统理论在烟台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和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9 彭立;苏春江;徐云;满正闯;;径流丰枯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及R/S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10 和艳;任黎秀;涂玮;谢雯;;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论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郝鹏;黄锦楼;周传斌;熊文涓;;郑州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产业生态规划[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3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董衡苹;高晓昱;;基于自然村居民点发展条件评价的村庄整合规划研究——以豫南平原地区S镇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年国;谭许伟;王娜;张霄兵;;户籍制度改革影响下的沈阳人口空间分异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许志海;张昭云;薛智勇;;基于空间网络的公路网测度与评价研究[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7 丁宁;孙英君;蔡菲;孟飞;;基于空间统计学模拟方法的城市重金属污染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8 江冲亚;李满春;刘永学;李飞雪;陈振杰;;浙西山区景观空间异质性格局变化的多尺度研究——以杭州市桐庐县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松林;戴菲;;福建省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10 代晓松;;辽宁省海洋产业关联分析与发展趋势展望[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军凯;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耀龙;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蓉;农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黎治华;基于MODIS反演重构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康瑶瑶;长白落叶松移植苗分级施肥培育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马利邦;敦煌市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张芳;新疆奇台绿洲土壤碱化特征及遥感监测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董书宁;干旱、半干旱复杂矿区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及综合利用[D];长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聂志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及工程后期管护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马钊;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金锋燕;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水玉;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维玲;基于三维GIS的大连地质旅游规划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晓丹;支持向量机在矿区遥感监测图像分类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肖连刚;不同经营方式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张玉成;天津港与滨海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和艳;任黎秀;涂玮;谢雯;;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论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2 樊信友;;重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3 胡崇德;魏宝艳;;太白山宗教活动与自然保护互利发展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4期
4 马亦生;太白山大熊猫的分布与保护[J];动物学杂志;1999年04期
5 陈孝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6 王辰,刘全儒,张潮;北京水生维管植物群落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吴敦银,李荣f ,刘影,熊小英;鄱阳湖控制工程的初步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江燕玲;张果;;“1小时经济圈”与重庆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高鑫;董青;姜辽;;环城游憩带对周边县域旅游产业影响机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罗世伟,张述林,赵小鲁;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渊;陶暹光;彭燕;;基于AHP的九江观光农业旅游资源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2 王吉华,郭怀成,戴永立;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西藏札达地区旅游资源[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3 胡海辉;卓丽环;马靖林;;风景区自然景观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李新运,郑新奇,范纯增,余锦;山东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1997年04期
5 贾宝全,阎顺,许英勤,杨云良;新疆天山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资源区划[J];干旱区地理;1998年04期
6 马继刚;;个旧旅游资源调查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黄淑娟;于绿波;;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02期
8 孟倩倩;田勇;;基于AHP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评价[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04期
9 张广海;王佳;;国内旅游资源研究进展述评[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杨国良,胡开全;成都东山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构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立峰;林爱文;牛继强;;基于AHP的山西大寨旅游资源评价[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杨强;;运城盐池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3 臧留鸿;;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周怡湘;程巨能;;炎陵县旅游资源基本特征及开发建议[A];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程道品;林治;;模糊评价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6 陈象正;陈国金;;武汉市地下热水资源探索[A];矿产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论文专辑[C];2004年
7 刘宏;张帆;;云南省昭通地区鲁甸县梭山乡黑石村黑石大洞及其旅游资源评价[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8 朱z,
本文编号:1933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93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