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社区型”发展模式探讨——以重渡沟景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04 11:37

  本文选题: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 + 社区型 ; 参考:《经济地理》2013年10期


【摘要】:重渡沟村是典型的北方贫困山区,由于旅游小企业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得到了业界及各级领导的广泛肯定,被誉为"农家宾馆的楷模、旅游带动脱贫的榜样"。重渡沟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可分为培育起步、发展建设、规范管理三个阶段。其发展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为:景区对农民的正确引导是发展的基础;景区统一管理是持续发展的保证;农家旅馆联盟的成立是化解各方矛盾的有效措施;景区管委会与农民构建良好关系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润滑剂;精英型村干部在旅游小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认为,重渡沟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发展模式称为"社区型"比较恰当,这种发展模式的形成是共同的经济利益促成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环境和旅游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实现景区和旅游小企业的双赢。
[Abstract]:Zhongdugou Village is a typical poor mountainous area in the north of China. Because of the healthy, standardized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small tourism enterprises, it has been widely affirmed by the industry and leaders at all levels.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mall enterprises: cul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he enlightenment of its development model is as follows: the correct guidance to farmers is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the unified management of scenic spots is the guarant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lliance of farmers and hotels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all sides; Establishing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enic area Management Committee and the farmers is the lubricant for its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the elite village cadres have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urism enterprises. From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factor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attached tourism small enterprises in the scenic area of the re-crossing ditch is more appropriate as "community typ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is development model is facilitated by the common economic interests,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realize social culture and econom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sustainable, coordinated, healthy development, to achieve a win-win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small enterprises.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2011-GH-025) 南阳师范学院2010年度STP项目
【分类号】:F5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长运;茆长荣;;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调查——以丹霞山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2 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2期

3 陈觉;;基于前后台分离的乡村旅游集团化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8期

4 邱继勤,保继刚;国外旅游小企业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5年05期

5 邱继勤;;中外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比较[J];商业时代;2005年36期

6 付洪利;汪舟;杨帅;;峨眉山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及制约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琳;;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模式个案研究——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2 邹军;张树夫;;社区旅游整合发展建设的探讨——以云南澄江禄充社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3 刘长运;茆长荣;;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调查——以丹霞山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4 陈琴;;三峡库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5 王群,章锦河;居民感知调查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6 蔡君;中国西部发展非大众旅游的探讨——以郎木寺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7 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李金荣;张馨木;韩博;;吉林省乡村社区化旅游发展浅论[J];长白学刊;2012年02期

9 向延平;;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经济绩效评价研究——以湖南省永顺县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毛长义;陈子意;张述林;;旅游社区环境与景区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温莹蕾;游小文;;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旅游规划研究——以竹泉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温莹蕾;游小文;;古村落保护与旅游规划研究——以井塘寨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海琴;;近十年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比较[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孙九霞;;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A];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马春野;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胡平;中国旅游人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何艺玲;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及其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6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佟敏;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卢小丽;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勤;论公共管理中的社区参与:以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巧岚;参与式发展:程阳桥景区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孙娜;五常市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祝勤玫;基于社区参与和影响感知的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席文;福建土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邹娅;传统体育赛事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哲;云南藏族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能力建设途径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9 卜文娟;生态旅游社区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徐晓波;西安曲江遗址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长运;茆长荣;;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调查——以丹霞山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2 万武,张华;环境质量成本水平的模糊综合评判[J];商业研究;2004年16期

3 袁亚忠;李定安;;服务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浅探[J];财会月刊;2007年05期

4 王力;;金融产业前后台业务分离的新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7期

5 魏翔;孙迪庆;;可持续发展与中国新增长模型研究[J];当代财经;2007年09期

6 陈觉;郝云宏;;服务业前后台分离:从传统运营到大批量定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10期

7 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年02期

8 邱继勤;;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研究——以桂林阳朔西街为案例[J];经济论坛;2006年06期

9 宝贡敏;贾跃千;胡抚生;;目的地形象和感知质量对游客未来行为意图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2008年06期

10 邱继勤,保继刚;国外旅游小企业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徐继填;;安徽岳西县“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孙新;周灿芳;雷百战;严霞;黄薇妮;;南沙发展滨海都市型休闲农业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3 管婧婧;;旅游经济优区人力资源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杭州实践的探讨[J];旅游论坛;2008年05期

4 刘春燕;;桂林市旅游业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潘黎韵;房yN婷;;成都市温江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年13期

6 屠纯国;;永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今日科苑;2009年14期

7 张建萍;吴亚东;;体验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9年12期

8 王克婴;;博物馆之都:天津创意城市建设的模式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4期

9 田哩;;重庆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分析[J];农业考古;2010年03期

10 白秀峰;王力峰;;基于产业集成的旅游发展模式探讨——以邢台百里太行旅游产业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天元;;我国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模式探讨[A];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C];2007年

2 张文建;徐露农;;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与发展模式述评[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3 王依欣;;当前我国“渔家乐”发展模式选择——以浙江省嵊泗县“渔家乐”产业发展为例[A];2009’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赵娇;;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特征与竞争力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宋仪艳;;增长极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探讨[A];2007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茜;刘琦;;构建陕西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发展陕西旅游业[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7 孙向军;史东杰;夏艳洁;邵胜男;梁拥军;;我国休闲渔业发展思路及北京市休闲渔业发展模式探究[A];2009’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9 薛熙明;;国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对中国之借鉴[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张清正;陈斐;;基于生态角度下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发展与创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丹;黄果树瀑布经营应发展“综合”模式[N];贵阳日报;2005年

2 记者 崔立勇;北京的山沟沟成了聚宝盆[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本报通讯员 李永利;榆林沿黄旅游应采取“6+2”发展模式[N];榆林日报;2010年

4 李荣祥;浅析我州乡村旅游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8年

5 张明灿;“一体两翼”发展模式让河南旅游振翅高飞[N];中国旅游报;2008年

6 陈昌年;对掀起黄山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的启迪[N];黄山日报;2007年

7 仰静;北京社区商铺上演餐饮王道[N];商务时报;2007年

8 ;上海锦旅发展之路:快乐发展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9年

9 省乡镇企业局 陈明;深挖原生文化 选择发展模式[N];湖南科技报;2007年

10 徐允上;苏沪两地共建社区型景区[N];苏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金丽;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淼焱;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柯健;香格里拉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多样性及发展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马春野;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温润;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王新祝;水电旅游城发展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沛;我国主题公园发展转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2 于倩;论城市会展旅游发展一般模式[D];山东大学;2008年

3 易筱青;湘绣产业的市场化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沈小芳;都市社区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5 张英;大连会展旅游发展之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颜庭干;基于循环经济的江苏沿江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唐官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徐露农;长江三角洲无障碍旅游区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温芳;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彭雯;武汉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77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977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c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