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多任务代理模型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0 02:14

  本文选题:休闲农业 +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 参考:《学术论坛》2013年12期


【摘要】:在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要维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不仅仅考虑休闲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关注休闲农业的环境管理和资源保护。多任务代理模型的构建,有助于研究政府(委托人)和休闲农业组织(代理人)的最优激励契约,探讨休闲农业组织"经济效益"和"环境管理与资源保护"两项任务的激励优化问题。研究表明,一方面,在制定对休闲农业组织的经济效益激励政策时应根据具体的工作结果来确定合理的激励强度,对环境管理与资源保护的激励采用订立契约并辅于行政监管的激励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委托人)应当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管理与资源保护"两项任务的依存度,根据其依存度制定最优激励契约。
[Abstract]: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motive for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we must not only consider the economic benefits brought by leisure agriculture,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task agent model is helpful to study the 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 between government (client)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ag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centive optimization of the two tasks of "economic benefi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reasonable incentive intensity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work results when formulating the economic incentive policy for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client) should consider the dependence of "economic benefi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The 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its dependence.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海南大学;
【基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2012B0815)
【分类号】:F320;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年02期

2 王继权;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生态经济;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玲玲;于小俸;王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2 郑燕;李庆雷;;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3 姚玲玲;于小俸;王晶;;湘西凤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4 胡伟;张翔;;中国式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台湾和国外发展模式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5 魏敏;朱芳琳;冯永军;;农业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3期

6 诸丹;黄玉理;;成都市郊农田景观开发与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田逢军;;近年来我国观光农业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1期

8 邢慧斌,王子新;当前我国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05年03期

9 高佩佩;吴晋峰;邓晨晖;辛亚平;;西安市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研究[J];旅游论坛;2011年04期

10 杨林;常承明;吕磊;;乡村旅游发展与“三农”利益之探讨[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郑辽吉;;丹东市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及开发研究——以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为例[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2年

2 郑辽吉;;丹东市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及开发研究——以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为例[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伍卓;彭小月;;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之路[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雪;;基于旅游业视角的廊坊休闲农业发展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创新与环首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题调研座谈会论文[C];2012年

5 武汉"1+8"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组;;武汉“1+8”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3 张晓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韩素芹;农业观光园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张洁;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胡绿俊;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开发经营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9 姬会然;社会主义乡村的文化图景及其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绍芬;沈家营镇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张瑶;农业认养旅游文化根源及主题设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鹏;泰安市农业观光旅游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高佩佩;西安市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利娜;人文景观富集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攀攀;福建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刘彦;荣成俚岛乡村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潘洁;温州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与对策[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李钰杰;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于英;青岛市城阳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阎锋;观光农业旅游──旅游百花园中的一枝新秀[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年02期

3 梁明珠;观光农园旅游开发问题探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4 叶滢,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以南昌市郊扬子洲乡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以农为本 特色为要 江苏全力打造休闲农业强省[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1年03期

2 连锦添;;台湾专家谈如何发展休闲农业[J];源流;2010年14期

3 郭红芳;;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4 张天佐;;休闲农业如何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年11期

5 何兴;;休闲农业的品牌打造[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1年03期

6 张好记;;创意思维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与实践[J];北京农业;2011年10期

7 朱明,程勤阳;日本的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4年09期

8 王白娇;夏鲁平;;休闲农业:应成为海南新农村建设的亮点[J];今日海南;2007年09期

9 杨夥;;简述我国休闲农业的基础理论[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6期

10 刘岱;祝进;刘晓凤;倪萍;;内江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树宏;;休闲农业正确的发展模式[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彰德;;第十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研讨会将于2012年在台北举办[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爱莲;魏小安;;休闲农业与创意发展研究[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邱云;阳晓明;;桂林发展休闲农业的思考与对策[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成海钟;汪成忠;唐蓉;李寿田;;乡村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营造[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游碧竹;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义军;唐福銮;;恭城瑶族自治县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黄昭瑾;;休闲农业园区之理念与营造[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9 吴利来;;打造“一分地”休闲农业品牌 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定安县为例[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陈昭郎;;台湾休闲农业现况与发展趋势[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吴亚波 霍春华;让胡路为休闲农业“施肥浇水”[N];大庆日报;2009年

2 驻厦门记者 史蔓蓉 通讯员 王锦辉;两岸专家研讨休闲农业[N];中国旅游报;2009年

3 朱蒲洲 王吉平;君山区“跨湖战略”开始挂果[N];岳阳晚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中良;休闲农业添新丁市民菜园正流行[N];长春日报;2010年

5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 徐飞雄 杨珍红;发展休闲农业的“三易原则”及其应用(上)[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实习记者 刘勇 记者 柳德新;5年内做成200亿元产业[N];湖南日报;2010年

7 黎莉;“清徐”休闲农业重在规划[N];中国现代企业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刘辉霞;休闲农业:一把致富的金钥匙[N];湖南科技报;2010年

9 黄蕾;南京“休闲农业”半年收获10个亿[N];农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晓晨 通讯员 刘海群;近郊休闲农业的新样本[N];威海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杰;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梁丽芳;森林生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王松岭;二元结构下农业发展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钟儒刚;关于中国农业工业化的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姜东晖;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胡剑锋;中国农业组织的产生、演变及协调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8 王永清;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9 席晓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顾时贵;河北省太行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婧;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的自主供给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侯波;村干部管理行为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雷晓刚;农业推广人员人本化管理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方伟;“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琳;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农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王卫民;湖南饲料行业营销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优化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宁泽逵;中国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周经纬;云南省非公有制林业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5年

9 王继永;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屠宰加工企业与超市竞合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10 陈国启;“南街模式”激励机制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2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042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1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