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石的考古学释读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four principles of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brick stone of the Han Dynasty from a new angle: first, from the angle of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ha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ace scene or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the brick stone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second is "from the bottom up to the top," The order of reading from right to left, or even from bottom to top, from right to left, of "comic book" (or "process"); third, the concept of overall thinking, including the parts of the picture, the stone of each portrait, the stone of the portrait and the burial building. As well as tombs, ancestral halls, Han que and so on. Fourth,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method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ncient docu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living custom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level of building technology of the Han Dynasty. In particular, it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rrent archaeological results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ancient book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modern works,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87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鹏九,苗丙雪;明清县衙建筑考略[J];古建园林技术;1995年04期
2 吴庆洲;春秋至六朝麒麟的演变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1997年03期
3 吴庆洲;从客家民居胎土谈生殖崇拜文化[J];古建园林技术;1998年01期
4 林树中;;望都汉墓壁画的年代[J];考古通讯;1958年04期
5 安志敏;;元兴元年瓦uv堒正[J];考古;1959年11期
6 陈直;;望都汉墓壁画题字通释[J];考古;1962年03期
7 孙作云;;长沙櫖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J];考古;1973年01期
8 ;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J];考古;1978年01期
9 李洪甫;;连云港市锦屏山汉画像石墓[J];考古;1983年10期
10 蒋英炬;;略论曲阜“东安汉里画象”石[J];考古;1985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徐道彬;;朱熹在徽州本土遭遇的尴尬[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郑彩云;熊慧勇;吴志刚;;先秦政治救灾制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4 张捷;;“黑”词义与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5 贾丽英;论汉代和蕃女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毕红刚;;中国文学自觉考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张信通;;秦汉时期的编户齐民籍[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杜少虎;意出尘外 变生笔端——洛阳汉墓壁画构图辨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陈智勇;;先秦时期的昆虫文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杨辉;;先秦礼教与乐教之关系及地位变迁考[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陶复;;建筑考古三十年综述(1949—1979)[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3 陈成玉;;汉代画像石“鱼车”图像研究[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吕厚远;夏训诚;刘嘉麒;秦小光;王富葆;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周力平;穆桂金;焦迎新;李敬芝;;罗布泊新发现古城与5个考古遗址的年代学初步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杨天宇;;杜子春对《周礼》今书的校勘及郑玄对杜校的取舍[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6 iJ天宇;;郑司农注《周礼》所用“读为”术语考辨——兼评段玉裁对“读为”术语的界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7 王滢;;山东江苏汉画像石榜题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8 贺西林;;从长沙楚墓帛画到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与帛画——早期中国墓葬绘画的图像理路[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9 施杰;;感应:谶纬语境中的神话结构与汉墓艺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10 黄佩贤;;汉代石阙上的四灵图像[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菲之;汉代石刻的浮雕技法在装饰作品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旭;李文pだ裱枷胙芯縖D];湘潭大学;2010年
7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倩影;春秋战国时期的中下层妇女地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yN;“边玛墙”考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高洁;藏族天葬文化的伦理意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世纲;欧正文;;密县后士郭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7年02期
2 熊传新;;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帛画[J];江汉论坛;1981年01期
3 王德庆;;江苏铜山东汉墓清理简报[J];考古通讯;1957年04期
4 孙作云;;敦煌画中的神怪画[J];考古;1960年06期
5 ;江苏徐州十里铺汉画象石墓[J];考古;1966年02期
6 安志敏;;长沙新发s奈骱翰瓓f探[J];考古;1973年01期
7 孙作云;;长沙櫖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J];考古;1973年01期
8 蒋英炬;;对汉画象石中儒家思想的批判[J];考古;1975年01期
9 蒋英炬;;汉代的小祠堂——嘉祥宋山汉画像石的建筑复原[J];考古;1983年08期
10 蒋英炬;吴文祺;;武氏祠画象石建筑配置考[J];考古学报;198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建;;艺术史的真面目[J];读书;1989年06期
2 陶东风;;风格演变与艺术史的心理学思考[J];学术研究;1989年05期
3 岩崎昶;周敏西;;电影艺术的成立[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03期
4 青山;《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J];红楼梦学刊;1994年04期
5 倪卫华;当代艺术中的有效交往[J];美苑;1995年04期
6 春晓;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馆藏珍品来华展出[J];美术;1996年10期
7 ;梅耶·夏皮罗(1904—1996)[J];世界美术;1996年03期
8 范景中;人文科学的危机和艺术史的前景[J];新美术;1999年01期
9 邵宏;作品的物理性问题——西方美术史研究的另一路径[J];美术学报;1999年02期
10 张燕;21世纪艺术史研究走向[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荣誉;;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新思考[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2 李普文;;艺术史编纂论纲[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恒岳;;从天津的实践说艺术史史料及其研究[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4 蒋宏耀;张立敏;;我国考古地球物理学的发展[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5 朱蕙;;网络环境下艺术史教学改革研究[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6 吴春明;;闽中社会文明起源的考古学初探[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孙力楠;;边疆考古与历史学、民族学的关系——以东北考古为例[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景爱;;长城遥感调查与考古学[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9 戴丹;;艺术批评的另一种理论取向:情境分析——以蔡国强之《草船借箭》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杨群;;民族学与考古学[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欣闻;“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研讨会举行[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宋广玉;玩收藏光有“眼学”是不够的[N];南京日报;2008年
3 考古所 袁靖;论考古学方法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曹兵武;美国考古学中的民族学传统[N];中国文物报;2001年
5 曹兵武;“考古学的定位”学术研讨会综述[N];中国文物报;2001年
6 赵春青;关于考古学定位的再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1年
7 俞伟超;为更多学科服务是考古学的宗旨吗?[N];中国文物报;2002年
8 强盛;推荐艺术史领域的一部新作[N];光明日报;2005年
9 徐殿魁;揭开考古学的面纱[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曹兵武;考古学的灵魂[N];中国文物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景华;观看之道: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丁亚雷;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齐鹏;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赵岩;明清西洋风绘画研究(1579-1840)[D];东南大学;2006年
5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俊杰;4-7世纪大同江、载宁江流域封土石室墓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吕翔;福柯与批判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8 石岩;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仝涛;长江下游地区汉晋五联罐和魂瓶的考古学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吴敬;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红梅;希腊化时期雕塑艺术中的创新与回望[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邹操;《艺术史》不是,并且永远不是,艺术的历史。[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
本文编号:2193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19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