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适宜性分析的黄河首曲地区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4 22:09
【摘要】:黄河首曲地区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旅游价值,研究选取距水域湿地距离、草地覆盖情况、森林覆盖情况、海拔高度、坡度和偏远程度6个表征地区自然性的标准,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首曲地区生态旅游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首曲自然保护区要求对研究区进行了旅游功能区划。研究区生态旅游适宜性可划分为五级,Ⅰ级适宜度最低,适合开发一般的生态旅游或大众旅游,V级地区适宜度最高,原生态景观价值突出,但环境敏感性也高,宜发展严格生态旅游,以最大化保护生态环境。出于协调旅游功能与生态功能的统一以实现地区生态景观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研究区被划分为3类功能区、8类功能亚区,且均具有各自特殊的主导和辅助服务功能。研究最后根据各功能区、亚区的特殊服务功能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以促进生态旅游的合理性规划及未来可持续发展。
[Abstract]:The first qu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has outstanding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high tourism value. The natural standards of the region are selected as follows: distance from water wetland, grassland cover, forest cover, altitude, slope and remoteness. The suitability of ecotourism in the first qu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GIS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the tourism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the study area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Xuqu Nature Reserve. The suitability of ecotourism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grades. The suitability of grade I is the lowest, and the suitability of the region of V grad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cotourism or mass tourism is the highest. The value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prominent, but the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s also high. It is advisable to develop strict ecotourism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 of coordinating tourism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landscape,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three functional areas and eight functional subareas, and each has its own special leading and auxiliary service function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service function of each functional area and sub-region,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435)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巍,刘昕,孙铭,余媛媛,王祥荣;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与功能分区研究——以金华市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粉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芳;;农家乐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条件分析——以南京浦口区乌江镇“十里农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2 李志勇;仇耀辉;刘爽;;对北京妙峰山旅游资源特色分析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3 汪辉;吕康芝;;试论基于生态旅游的湿地公园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4 杨财根;郭剑英;;近10年我国森林公园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5 赵赞;;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6 徐宜国;;若尔盖草原沙化的人文因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7 于冬波;董舫;黄祖群;;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规划——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8 黄新华;;鸡公山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9 钟莉传;周晓欢;张慧娜;;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情况及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10 刘玲;;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中的景观影响评价——以东坡赤壁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朱文龙;张红英;;陕西楼观台“道温泉”规划设计[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姚玉璧;张秀云;段永良;;气候变化对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芳;高永刚;白鸣祺;;近50年气候变化对七星河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麻德明;丰爱平;麻德波;刘锴;;无居民海岛功能定位初探[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李琛;;论中国旅游容量研究的误区[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周超凡;;生态旅游规划理论、发展方法与实践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宁和平;敖泽建;赵红岩;;甘南白龙江流域光照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8 刘晓光;;本溪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6届年会暨金丝峡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芳;高永刚;白鸣祺;;近50年气候变化对湿地第一性净生产力的影响[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农业提质增效[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文杰;旅游干扰驱动下草原景观格局演变生态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肖随丽;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景区游憩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5 李超;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于苏建;福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的综合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艺玲;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及其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9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10 文军;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盖晓媛;杭州市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马钊;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立辉;沈北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吴健;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黄界水;宁德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李珍;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林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9 汪艳;地质公园景观规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婕;福建省森林人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超;;生态敏感性分析在风景区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2 陈友根,王冬良,吕国华,杨梅花,戴志新;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日光温室在新疆分布区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王素萍;宋连春;韩永翔;冯建英;;玛曲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6年04期

4 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5 徐广才;康慕谊;赵从举;赵文武;秦艳红;;阜康市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6 石利芳;谭旭红;;模糊多级综合评判在煤炭资源资产评估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6年19期

7 时亚楼,李升峰;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适宜性分析——以中山陵园风景名胜区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5期

8 覃婕;周志翔;滕明君;王燕燕;史梅容;;武汉市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景观敏感度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9 赵义华;刘安生;唐淑慧;张炜;张璇;;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湿地保护开发利用规划——以常州市宋剑湖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9年04期

10 方大春,刘国林,王芳,张连蓬;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佐;生态旅游乡——芒宽[J];生态经济;2002年10期

2 龙琳;恩龙生态旅游度假区[J];安徽林业;2002年03期

3 孙云海;生态旅游刍议[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4 戴居峰;生态旅游:事实与数据[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2年Z2期

5 MeganEplerWood,李弗兰;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2年Z2期

6 WolfgangStrasdas,李弗兰;生态旅游的开发合作[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2年Z2期

7 PohPohWong,徐鹏;东南亚沿海生态旅游的趋势[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2年Z2期

8 陈莹;泰国发展生态旅游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南亚;2002年02期

9 周笑源;对生态旅游有关问题的再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10 张建雄;生态旅游泛化现象略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芙蓉;;福建省生态旅游的负面环境影响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封毅;封钦;;发展贵州生态旅游 推进民族乡镇新农村建设[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3 李乐京;;重视生态旅游,促进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朱苹;;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的探讨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安娜;;生态旅游的内涵——以自然为基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敦荣;王红霞;刘英;;生态旅游的本质属性和科学概念[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李晔;;基于泛化现象的生态旅游分类[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范忠勇;陈苍松;;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思考[A];浙江省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助金;;建设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必须坚持水土保持工作[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石标;生态旅游 走出误区[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郑阳;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N];中国旅游报;2002年

3 ;国外生态旅游管理与文化介入[N];中国旅游报;2002年

4 贾鹤鹏;北极生态旅游兴旺环境保护堪忧[N];中国旅游报;2002年

5 杨冬松;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N];中国旅游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张玫;生态旅游家园的呼唤[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曹新军 王建国;湖滨生态旅游城魅力初显[N];中国旅游报;2003年

8 曹新向;用景观生态理念规划和管理生态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3年

9 刘小龙;如何发展中国的生态旅游农业[N];中国旅游报;2004年

10 杨登保 闫静霞;宁夏生态旅游:在生态脆弱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小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晓晶;生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时空演变及提升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5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程励;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于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苏萤雪;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方向及基于环境伦理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10 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佳峰;我国农耕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的价值探讨与发展模式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张小舟;生态旅游协作与管治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曼曼;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颜颖;丰宁生态旅游经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石丽;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D];新疆大学;2009年

7 于笑云;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雷明辉;县域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孙秉明;临朐县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袁丽;湖南省生态旅游标准构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52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52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d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