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浙江省森林旅游发展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5 18:12
【摘要】:传统模式下的旅游业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因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而备受谴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视,传统模式的旅游已不能适应当代形势。而森林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诱人的野趣以及独特的生态和保健功能,越来越多游客被其所吸引。尤其最近几十年,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绿色资源,以其自身独特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以森林资源为凭借的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极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森林旅游状况和3A级以上旅游区森林覆盖率和接待经营情况,对浙江省森林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首先,对浙江省森林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浙江省森林旅游蓬勃发展,从2001-2010年,浙江省森林旅游收入及其在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持续稳步增长;森林公园的旅游收入位列全国第一;森林公园从业人员数量也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 其次,分析了浙江省3A级以上旅游区森林覆盖情况。(1)利用ArcGIS9.0下的标准椭圆工具测定2004和2010年浙江省3A级和4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2010年3A和4A级旅游景区空间重心与2004年相比,有向森林资源丰富的浙南地区偏移的趋势。(2)2004-2010年,总体而言,浙江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呈增加的趋势,从2004年的42.43%到2010年的46.12%,增加了3.69%。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和风景名胜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人文古迹、主题公园和工农休闲景区森林覆盖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3)森林覆盖率低于20%的旅游景区主要是人文旅游景区,在森林覆盖率20%以上的旅游景区中,随着森林覆盖率的上升,旅游景区接待人数量和门票收入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同时,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的旅游景区其接待人数量和门票收入明显高于森林覆盖率低于60%的旅游景区。 最后,分析了森林对旅游业的促进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森林旅游产品和旅游区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促进森林对旅游业的影响策略。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ourism has brought great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caused serious pollution and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emphasis on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ourism can no longer adapt to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With its rich natural landscap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tractive wild interests and unique ecological and health care functions, more and more tourists are attracted by the forest. Especially in recent decades, forest, as a renewable green resource,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because of its unique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Has become the most vitality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ourism form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orest tourism status, forest coverage rate and reception management of tourism areas above 3A in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rest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First of all,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tourism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analyzed. From 2001 to 2010, the forest tourism income and its proportion in the total tourism income of Zhejiang Province 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status of forest tourism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steadily. Forest park tourism income ranked first in the country, and the number of forest park employees also showed an upward trend. Secondly, the forest cover of tourism areas above Grade 3A in Zhejiang Province was analyzed.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3A and 4A scenic spot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4 and 2010 were measured by using the standard elliptical tool under ArcGIS9.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center of gravity of 3A and 4A scenic spots in 2010 had a tendency to shift to the forested area of southern Zhejiang, compared with 2004. (2) from 2004 to 2010, the forest coverage of 3A grade and 4A grade scenic spots in Zhejiang Province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42.43% in 2004 to 46.12% in 2010, there was an increase of 3.69. Forest parks,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scenic spots have a forest coverage rate of more than 60%, cultural and historic sites, The forest coverage of theme parks and industrial, agricultural and leisure scenic spot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3)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is mainly humanistic scenic spots in which forest coverage is less than 20%, and the forest coverag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cover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visitors and ticket incom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with forest coverage of more than 60%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less than 60% forest coverage.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and classifies the promoting factors of forest to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forest to tourism from the asp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est tourism produc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ourist area.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592.7;F3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成;;走进海上名山 体验森林旅游[J];浙江林业;2010年05期

2 赵体顺,赵义民,段绍光;入世对河南森林旅游业的影响与发展对策[J];河南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3 张万军,阴三军,王六基,汤雨露;河南省森林旅游资源评价[J];河南科学;2000年01期

4 叶绍明,张丽君,黄学荣;广西森林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1年04期

5 庄东泉;加快江西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4年10期

6 杨丕文;对发展山西森林旅游的探讨[J];山西林业;1998年05期

7 罗明忠;贵州森林旅游经营管理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8 胡坚强,张佩成,吴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浙江森林旅游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张英;;亲近大自然 相约玉苍山——浙江省首届、温州市第二届森林旅游节举办[J];中国林业;2008年11期

10 兰兰;;漫步在开满野花的天堂[J];科学大观园;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成;;创新是“发展中景区”的必然出路[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2 阮跃东;;河南旅游景区协同营销策略思考[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羊山;王德富;许辉;吴瑞红;;景区游憩活动产生噪声分析及对策——以南京旅游景区为例[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罗浩;陈敬堂;;黄金周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及旅游景区应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罗浩;唐文跃;;黄金周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及旅游景区应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侯晓敏;;节事活动在景区管理中的作用——以南京国际梅花节为例[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覃新萍;;大型旅游景区的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探讨[A];全国建筑给水排水青年学术论文选[C];1996年

8 张中波;;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文化遗产型景区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椒良;;让科学发展观引领温岭旅游景区跨跃式发展[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10 邢贵升;;对永济旅游景区发展的深层次思考[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韦勇;去年全市森林旅游入账3000万元[N];莱芜日报;2010年

2 邱洪斌;酉阳依托森林工程着力打造森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8年

3 记者 魏如松;省政协森林旅游实地调研结束[N];海南日报;2010年

4 记者 田宜龙 通讯员 杨晓周;森林旅游年创效益86亿元[N];河南日报;2009年

5 见习记者 张沙默;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下月开幕[N];温州日报;2009年

6 黄海媛 孙英威;森林旅游成为黑龙江旅游新“热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7 崔璀邋通讯员 毛梅敏;10月 在丽水享受“星级森林浴”[N];丽水日报;2007年

8 田凤;重庆建成最长森林旅游路网[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红梅;森林旅游大发展应紧扣市场脉搏[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10 安徽省天柱山林场场长 储向前;生态文化该怎样融入森林旅游的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福庆;森林旅游投资建设战略理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邓光玉;基于参与主体的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朱红红;旅游景区品牌延伸机制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王波;中国旅游景区供给的制度经济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阎友兵;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贾英;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郭剑英;旅游景区旅游解说系统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文彤;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美宁;宝鸡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重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常永翔;私营资本开发旅游景区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倪玉屏;基于产品导向的旅游景区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郝迎成;民营企业旅游景区投资与经营决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郭亚军;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实证分析及优化设计[D];西北大学;2004年

6 杨曦东;贵州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郭建文;中国沙漠旅游景区品牌建设与推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蒋斌华;湘西猛洞河景区市场营销策略[D];湖南大学;2004年

9 曹红春;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康曼;中国传统人文景观的现代开发利用[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54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54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d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