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滨海城市气候舒适性评价
[Abstract]:Tourism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multiple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onditions are the important limiting condition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air temperature, wind speed, precipitation, relative humidity and so on from 1951 to 2011 at 10 stations in coastal cities around Bohai Sea, us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human body's climate comfort degree (BCMI), the standard of human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degree i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climate comfort of the main coastal cities around the Bohai Sea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ir differences and cau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stal tourist destination around Bohai Sea is at the fifth grade of human climate comfort in June-September of the year, and cool in April, May and October. Most people feel comfortable in Dalian, Jinzhou, Dandong and Yingkou. Weihai and other cities have a humid summer climate and moderate temperature. They are the summer resorts in China, such as Weifang (July), Tianjin (July, August), Cangzhou (July, August), Binzhou (July, August) and Binzhou (July, August). However, in these areas and Weihai, in April and October, the human climate is more comfortable than that in Dalian, Jinzhou, Dandong, Yingkou and Tangshan.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tourism with low temperatures and strong winds. Drought is a common feature of the coastal tourist destinations around the Bohai Sea during the uncomfortable period (November-March).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LT201005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10JJD790014)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群;丁祖荣;章锦河;杨兴柱;;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的指数测评模型——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2 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3 李秋,仲桂清;环渤海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4 贾海源;陆登荣;;甘肃省人体舒适度地域分布特征研究[J];干旱气象;2010年04期
5 林锦屏,郭来喜;中国南方十一座旅游名城避寒疗养气候旅游资源评估[J];人文地理;2003年06期
6 彭贵康;康宁;李志强;罗磊;倪宏伟;吴亚平;;青藏高原东坡一座生态优异四季舒适的城市——雅安市生物气象指标和生态质量气象评价[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0年03期
7 鲁小波;陈晓颖;;辽宁主要城市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01期
8 范业正,郭来喜;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8年04期
9 马丽君;孙根年;李馥丽;王宾站;;陕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资源科学;2007年06期
10 蒲金涌;姚小英;;甘肃省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燕;;从“总部之争”到“一体化”——以成渝经济区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汪淑敏;孙坤;杨效忠;;近30a黄山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3 万秋成;;省域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新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4 同勤学;杨瑞;;西安市东大温泉度假区游客满意度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5 姚小英;蒲金涌;刘晓强;;“丝绸之路”东段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6 王小爱;侯宗强;;山东熊耳山旅游地顾客满意度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7 贺祥;熊康宁;;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及其测评指标分析——以贵州省镇远古城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8 杨道建;赵喜仓;黎晨露;付星星;;我国乡镇竞争力评价研究——以镇江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9 余明江;段承章;;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田坤跃;祝亚雯;黄成林;;基于Fuzzy AHP的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综合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跃华;;转变思维方式提升昆明城市竞争力[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彭杰;娄敏;梁志杰;;服务外包中城市承接能力评价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城市实证分析[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智玲;;北京会展业在建设世界城市中的发展定位研究[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美婷;高军;;提升昆明城市竞争力的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A];2009-2010昆明市社会科学院成果选集[C];2011年
5 张元好;;对提升廊坊市城市竞争力对策的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6 马兆龙;;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与城市个性发展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刘宽晓;侯丽萍;徐庆涛;;兴安盟旅游气候资源分布特点及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姜纪红;朱耀福;;浙江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徐军昶;郝慧梅;王永丽;王菁;;陕西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评价及其与人口分布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焕;白松竹;;阿勒泰地区旅游气候指数及评价[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志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齐增湘;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8 张晓振;主题乐园顾客满意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韩明臣;城市森林保健功能指数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李超;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红春;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帅晓玲;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何新颖;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杨波;青岛市海洋开发和海域管理综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熊飞云;南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婕;基于旅游体验的湖泊度假区游客满意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建峰;南通市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赵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鼎煌 ,陈健 ,崔森 ,李重和;北京居住楼区绿化的夏季辐射效益[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2 钱妙芬,叶梅;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3 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4 支军;武夷山与国际旅游城市[J];城市问题;2004年05期
5 周年兴;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以武陵源黄石寨景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6 卞显红;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6期
7 杨钊,陆林;国外旅游移民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4期
8 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中国东部沿海沿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9 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2期
10 余凤龙;陆林;操文斌;朱桃杏;;行政区划调整的旅游效应研究——兼论江西井冈山市与安徽黄山市的比较[J];地理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娟;山岳型旅游地旅游城镇化初步研究——以九华山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冬萍,阎顺;旅游城市化现象初探——以新疆吐鲁番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2 李鹏;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规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年04期
3 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4 刘庆春;石兰瑛;尹虎城;卜令华;田改萍;赵吉亮;;浅谈东平湖旅游资源与气候舒适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31期
5 高卫东;姜巍;胡莎莎;;济南市旅游气候的舒适度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6 翁玲;姚正兰;陈宇;;赤水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7 吴烨;;博州5~10月旅游气候舒适度模糊评价[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安传艳;;旅游城市化内涵及动力机制研究[J];理论界;2008年08期
9 吴烨;;乌鲁木齐地区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模糊评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林苗青;翁武坤;杜勤博;;南澳县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广东科技;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全鹏;;海口市的旅游城市化构想[A];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吴婷;;关于西安市临潼区旅游城市化现象的初步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蒲金涌;姚小英;;甘肃省主要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杜嫣;汤傅佳;潘莉丽;;旅游城市化的内涵与演化机制研究[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翁玲;姚正兰;陈宇;;赤水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关磊;邱继玲;尚新梅;;济宁市旅游气候资源分析[A];《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学术研讨成果选编[C];2008年
7 马丽君;孙根年;马耀峰;王洁洁;;气候舒适度对东部热点城市入境游客年内时空变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任建成;王峰;刘锋;解为民;;滨州市旅游气候的舒适度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姜纪红;朱耀福;;浙江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黄东林;;桂林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及适宜性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谷少传 通讯员 叶可方;龙岗广纳锦囊妙计发展旅游业[N];深圳特区报;2006年
2 省社科院泰州分院 潘时常 蔡成浩 周宏华;泰州发展城市旅游的对策与建议[N];泰州日报;2009年
3 ;城市合作:共同赢得大未来[N];中国旅游报;2002年
4 中国旅游研究院 石培华 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思路与举措(上)[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红梅;建生态旅游区要达到10条标准[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6 驻大连记者 李文菲;大连加快温泉度假项目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1年
7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高亚芳;休闲视野中旅游景区的升级换代[N];中国旅游报;2008年
8 中国旅游研究院 石培华 吴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冯凌;关于低碳旅游发展机制与旅游业节能减排工作体系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红梅;“量体裁衣”:生态旅游区有七种类型供选[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10 吴普中国旅游研究院;强化对气候旅游资源的认识 推动消暑避寒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丽君;中国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及其与客流量相关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侯志强;旅游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刘彤;气象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婧婷;乌鲁木齐市旅游城市化及其模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U
本文编号:2260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60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