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瑾;关于旅游地形象重新定位和形象传播的探讨——以桂林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1期
2 李宝祥;文化观建设与旅游地开发[J];人文地理;1999年S1期
3 侍晓雅;宋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周年兴,沙润;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1期
5 罗云艳;;旅游地形象模式的建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张广宇;简王华;;旅游地形象定位的理论与方法浅析[J];市场论坛;2009年04期
7 韦瑾;;借助大众传媒的旅游地形象互动传播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1期
8 贾艳青;;旅游地形象传播的若干策略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郭晓康;;平遥古城旅游地形象定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年13期
10 董雪旺,张序强,李华;二龙山风景区旅游地形象定位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军;李辅斌;;旅游者视角下的目的地形象构建[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邱云美;;社区参与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朱孔山;;临沂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探讨[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4 黄军;;旅游地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的地域性[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5 梁明珠;廖卫华;;论“广深珠”区域旅游品牌的构建[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6 赵毅;;塑造“茶都竹海、休闲永川”旅游新形象[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7 范今朝;;试论“主题山水”的构思与营建——兼论嘉兴市的旅游文化建设方略[A];徐霞客在浙江·续二——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雪铭;邵学文;;自然环境和旅游经济相结合发展江苏区域旅游[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9 王三北;;西北五省区区域旅游产品框架结构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10 王毓仁;;努力打造大泉州旅游支柱产业[A];价格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借助策划、管理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中)[N];中国旅游报;2011年
2 李萌;导游应参与旅游地形象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旅游原创策划》节选六: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 (下)[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上)[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中)[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张河清;旅游地形象设计中的文化包装[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李向明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的创意设计模式与原则[N];中国旅游报;2006年
8 王克琴;镇巴挖掘特色资源发展旅游经济[N];汉中日报;2007年
9 山西风光旅游规划设计院 张建荣 李江生;旅游形象、旅游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陈辉邋邓娅妮;导游应有和谐观[N];中国旅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迎辉;陕西省旅游经济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马艳霞;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修正与路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李霞;街区记忆与旅游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王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PT(Pro-Poor Tourism)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7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1年
8 王辉;沿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9 李相l
本文编号:2262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6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