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0 15:08
【摘要】:都市圈旅游日益受到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界的重视。纵观国内外关于都市圈旅游的研究,多集中于空间结构特征、发展现状评价及发展策略等方面,鲜有学者探讨都市圈内部旅游地的角色问题。本文从供给方和需求方两个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PSS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长江三角洲都市圈16个旅游地在旅游经济网络和旅游者旅游线路中的角色,以期为区域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提供借鉴。 全文分为六章。作为文章的开篇,,第一章绪论,概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都市圈、旅游经济联系、旅游线路空间模式、旅游地角色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等。 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界定了都市圈旅游、旅游地、旅游地角色、旅游经济联系和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等概念,并介绍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从供给方视角,分析旅游经济网络中的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地角色。首先通过计算16个旅游地两两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以此为数据库,构建旅游经济网络;然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UCINET软件对该网络的网络特征进行描述,结合旅游地的网络中心性和核心-边缘分析,初步定位各旅游地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海是核心旅游地,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常州是次核心旅游地,湖州、镇江、扬州和宁波是重要旅游地;其他城市为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旅游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城市发展等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 第四章旅游线路中的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地角色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主要客源市场的前十强(每个省市的前十强)旅行社官网推出的旅游线路为基础数据,分析客源市场旅游者的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并研究长三角都市圈16个旅游地在旅游线路中的角色。结果表明:单目的地模式和完全环游模式是长三角都市圈主要客源市场旅游者的两种主要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在旅游线路中,上海多扮演终点旅游地的角色,南京为门户旅游地,杭州、苏州、无锡、镇江、扬州、嘉兴、绍兴、南通8市多为中途旅游地,常州、泰州和台州3市多充当单一旅游地,湖州和舟山同时充当中途旅游地和单一旅游地,宁波的角色较为均衡,同时兼任单一旅游地、枢纽旅游地、门户旅游地和中途旅游地的角色;旅游地在旅游线路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与旅游地旅游资源的丰度、级别、知名度,旅游交通(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五章综合定位长三角都市圈16个旅游地的角色与功能,并提出旅游地优化发展的措施与策略,即:加强高低级别旅游地间的旅游合作;明确各旅游地功能,完善相应设施;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完善旅游线路营销。 第六章结论和讨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观点,并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仍需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瑾;关于旅游地形象重新定位和形象传播的探讨——以桂林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1期

2 李宝祥;文化观建设与旅游地开发[J];人文地理;1999年S1期

3 侍晓雅;宋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周年兴,沙润;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1期

5 罗云艳;;旅游地形象模式的建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张广宇;简王华;;旅游地形象定位的理论与方法浅析[J];市场论坛;2009年04期

7 韦瑾;;借助大众传媒的旅游地形象互动传播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1期

8 贾艳青;;旅游地形象传播的若干策略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郭晓康;;平遥古城旅游地形象定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年13期

10 董雪旺,张序强,李华;二龙山风景区旅游地形象定位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军;李辅斌;;旅游者视角下的目的地形象构建[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邱云美;;社区参与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朱孔山;;临沂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探讨[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4 黄军;;旅游地品牌形象视觉设计的地域性[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5 梁明珠;廖卫华;;论“广深珠”区域旅游品牌的构建[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6 赵毅;;塑造“茶都竹海、休闲永川”旅游新形象[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7 范今朝;;试论“主题山水”的构思与营建——兼论嘉兴市的旅游文化建设方略[A];徐霞客在浙江·续二——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雪铭;邵学文;;自然环境和旅游经济相结合发展江苏区域旅游[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9 王三北;;西北五省区区域旅游产品框架结构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10 王毓仁;;努力打造大泉州旅游支柱产业[A];价格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借助策划、管理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中)[N];中国旅游报;2011年

2 李萌;导游应参与旅游地形象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旅游原创策划》节选六: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 (下)[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上)[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中)[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张河清;旅游地形象设计中的文化包装[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李向明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的创意设计模式与原则[N];中国旅游报;2006年

8 王克琴;镇巴挖掘特色资源发展旅游经济[N];汉中日报;2007年

9 山西风光旅游规划设计院 张建荣 李江生;旅游形象、旅游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陈辉邋邓娅妮;导游应有和谐观[N];中国旅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迎辉;陕西省旅游经济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马艳霞;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修正与路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李霞;街区记忆与旅游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王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PT(Pro-Poor Tourism)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7 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1年

8 王辉;沿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9 李相l

本文编号:2262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62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8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