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乡村景区村民权益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基于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的调查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paper adopt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which combines the questionnaire sampling survey with the interview, from the land use right, the social security right,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come right,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s of autonomy and environmental righ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villag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Xijiang Qianhu Miaozhai scenic spot in Guizhou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ensation method of land expropriation is unreasonabl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benefit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lost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s not fully realized. The villagers' autonomy is not guaranteed completely and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are being tested.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villag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its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favor of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rural scenic spots.
【作者单位】: 凯里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贵州财经大学;
【基金】: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旅游景区农村居民权益的法律保护——以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10ZC100) 凯里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旅游景区农村居民权益的法律保护——以黔东南州为例”(S1128)
【分类号】:F592.7;F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世钊;吕燕平;;乡村旅游开发中村民权益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安顺屯堡村寨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J];地理学报;2006年10期
3 代则光;洪名勇;;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中居民行为的博弈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4 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年04期
5 彭建;;旅游发展与农村社区权益受损刍议[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6 王剑;赵媛;;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农村社区居民权益受损分析——以樟江风景名胜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9年02期
7 张祥桔;王鹏飞;梁育填;;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平谷区玻璃台村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周绍健;;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权益保障及机制构建探微——以浙江省为例[J];乡镇经济;2009年04期
9 鲁明勇;;旅游产权制度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行为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8期
2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Index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9期
3 马驰;秦明周;;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4 沈娜;蒋冬梅;诸培新;;耕地资源综合价值量化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5 董志文;张萍;;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6 王乐;蔡运龙;;近60年贵州省清镇市耕地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7 张飞;孙爱军;孔伟;;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利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8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9 蒋焕洲;;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及实现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10 崔茜;吴郁玲;李清;;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耕地分等定级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霞;;社会工作在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建设中的运用[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效顺;曲福田;张绍良;公云龙;李晶晶;;我国城市牺牲性、损耗性蔓延假说及其验证——以徐州市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定贵;;屯堡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评价[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永芳;艾少伟;;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生态补偿缺失的经济学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5 范辉;;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等级差异变动特征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6 胡元聪;;从权利与义务平衡的角度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卫东;;论耕地保护认识的误区[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姜广辉;孔祥斌;张凤荣;;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田春;李世平;;基于生态价值认知的农地保护机制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方斌;王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社会责任价值补偿研究[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向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土地整理项目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琳琳;城市化进程中农地使用权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4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成海;“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1年
6 马爱慧;耕地生态补偿及空间效益转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赵哲远;土地利用规划调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姚成胜;农业耦合系统的定量综合评价及其区域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贾娅玲;我国农地保护的法治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方碧姗;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均衡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3 陈东;跨界旅游区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席文;福建土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谢静;土地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广东;微观主体行为差异下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7 尚慧;丘陵区耕地种植规模与生产效率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8 赵丹;基于农户视角的耕地保护认知、意愿及补偿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尹亓;基于产权价值的区域农地价格评估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佳;基于选择试验模型的基本农田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茵,蔡运龙;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玉荣;周晓辉;;农民工权益受损导致其对社会的低信任度[J];理论参考;2004年11期
3 谢婷;钟林生;陈田;袁弘;;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4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5 蔡运龙,蒙吉军;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6 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7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J];地理学报;2006年10期
8 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9 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2期
10 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丽 王小梅;[N];贵州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德丽;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开发[J];广西林业科学;2004年03期
2 刘滨谊,张国忠;生态脆弱地区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以新疆四地州旅游战略规划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02期
3 李娴,殷继成,张瑞英;初探八美变质岩石林资源价值及其旅游开发[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3期
4 李伟梁;;论民族社区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J];社会工作;2005年10期
5 杨艳;黄震方;;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05期
6 傅生生;;长汀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高阳;陈俊安;;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04期
8 徐燕;张立明;肖亮;;城郊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利益协调研究——以武汉市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姚晓柏;;古代山水文学在生态旅游中的功能作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10 李炯华;;工业旅游的理论基础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波;;中国海滨旅游开发: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王广贵;刘e
本文编号:2333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33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