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太原盆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7 08:25
【摘要】:为避免“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资源陷阱,合理利用国家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推动太原盆地区域旅游快速发展,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简化模型,对太原盆地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旅游客源空间结构及旅游通道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发现,太原盆地区域拥有较强的旅游竞争力,但是目前旅游空间格局未能有效带动区域旅游整体发展,难以拓宽有相同旅游资源类型地区的客源市场,煤炭等大型物资货运长期制约了旅游客运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建议太原盆地区域宜按照“两心两轴”的旅游空间总体布局,强化太原和平遥两大极核的旅游服务与辐射功能,构建五大特色旅游区、“半小时”品质旅游圈、“15-30”区域慢行圈等。本文以太原盆地区域为例,系统性地构建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和优化框架,丰富了我国区域层面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Abstract]:In order to avoid the resource trap of "rising because of coal and trapped by coal" and making rational use of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of first trial by the sta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 Taiyuan Basin can be promoted.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implified model of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in Taiyuan Bas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sour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ourist channel are analyzed in depth. It is found that the area of Taiyuan Basin has strong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but the present tourism spatial pattern can not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t is difficult to broaden the tourist market in areas with the same type of tourist resources, and the transportation of large materials such as coal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passenger transport for a long time.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suggests that the overall layout of tourism space of "two centers and two axes" should be followed in Taiyuan Basin, and the tourism service and radiation function of the two polar cores of Taiyuan and Pingyao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onstruct five characteristic tourist areas, "half an hour" quality tourism circle, "15-30" regional slow circle and so on. Taking Taiyuan Bas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of regional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enriches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at regional level in China, and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region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昌;;内蒙古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及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2 李建国;;兰州旅游圈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0期

3 祝亚雯;章锦河;;地统计学理论在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9期

4 徐小波;袁蒙蒙;姜晋荣;;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及其组织效率的系统学审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5期

5 姜辽;张述林;;旅游空间营造的理论探索[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6 郭琴;黄平芳;;南昌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佳;陈冰冰;;基于共生理论的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以唐山、秦皇岛、沧州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1期

8 程巍;郎丽;;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影响因素浅析[J];发展;2006年10期

9 陈月;;辽宁省沿海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5期

10 刘丽娟;;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及其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薇;钟晟;;山岳型遗产地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黄山为例[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瑛;李树民;;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机理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泽华;Haitao Li;史春云;汪侠;张洪;;短期旅游流时间分布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响应研究——以云南省黄金周旅游客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其成;束龙仓;姚亦锋;;海岛“环带状”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以连云港连岛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吴左宾;黄嘉颖;;基于拓扑空间分析的旅游交通结构优化研究——以渭南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胡爱娟;;休闲农业结构布局及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杨振之;张冠群;;区域旅游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全域度假发展研究——以成都市大邑县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8 宁奉菊;;关于旅游企业集群与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思考[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李永文;;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10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框架介绍[A];纪念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华淑蕊 通讯员 邢东方;创造和谐与合作的东亚旅游[N];长春日报;2005年

2 记者 卢南;共商区域旅游发展大计[N];渭南日报;2008年

3 上海松江区商旅委 李萌;区域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理念与措施[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范娟娟 林峰;第一主导产业与区域旅游运营[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记者胡芝蓉;我州黄河大峡谷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征求意见会召开[N];海南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宝迪;发挥文化独特性 实现区域旅游共赢[N];长春日报;2005年

7 张齐   ;黔桂两地签订区域旅游合作协议[N];贵州日报;2005年

8 记者 叶征征;苏州大力推进区域旅游产业链进程[N];华东旅游报;2004年

9 记者 吴蓉;实现互利互惠双赢[N];吉林日报;2005年

10 邓明 白培生 陈莉;汝城桂东加入赣粤湘边界区域旅游圈[N];湖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华;边疆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于慰杰;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区域合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孙萍;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陈苏;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林源源;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张美英;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郭清海;山西太原盆地孔隙地下水系统演化与相关环境问题成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9 董亚娟;供需视角下入境旅游流驱动与城市目的地响应耦合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剑;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理论与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岭;太原盆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王巍;浙江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3 刘英超;唐山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商丽华;浙江省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耿晓伟;延安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李天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及测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欣;泾川县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路东姣;武广高铁对武汉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倪艳;湖南“3+5”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夏明;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37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337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f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