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8 19:47
【摘要】:旅游业作为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正进入大众化旅游的新阶段,并逐渐从“旅游资源大国”转变为“旅游产业强国”,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国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还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准确测定和评价我国地区旅游业的效率和生产率,并从动态角度分析其演化特征,找出其规律,对于研究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全面提升地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和生产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在论述了旅游经济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统计数据,利用现代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地区旅游业的效率和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和动态比较分析,并分析了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生产率的地区收敛性,为制定旅游业产业政策,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全文共分6章。 第1章绪论。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本文选题基于不同地区在旅游资源投入利用能力上的差异,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测度和评价旅游业效率,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补充,对深入研究资源投入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后阐述了旅游经济相关理论,并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析,同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回顾,最后对本文的框架安排和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2章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本章从旅游业的阶段性、发展总量特征、要素投入和地区分布这四个角度,分析和归纳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典型化特征。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旅游业的孕育阶段(1923-1949年),第二阶段是我国旅游业的形成阶段(1950-1990年),,第三阶段是我国旅游业的成长阶段(1991-至今)。并从国际国内旅游人数、收入的增长等描述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同时还从旅游业要素投入、地区旅游业布局和发展差异等多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业的典型化特征。从这些典型化特征事实,可以看到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第3章地区旅游业效率的Bootstrap-DEA方法分析。旅游业在增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增长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是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区域旅游业的增长效率反映了该区域旅游业增长过程中对各种旅游业投入要素的利用状况。本章利用Bootstrap-DEA方法对我国地区旅游业的效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旅游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从1999年的0.796变为2011年的0.751,旅游业技术效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增长效应并不明显,而1999年至2011年旅游业技术效率的标准差存在着增大的趋势,说明地区间旅游业技术效率差异在逐渐增大。各地区旅游业的平均规模效率从1999年的0.678变为2011年的0.630。1999年至2011年间中国旅游业的规模效率呈现了一个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规模效率的标准差不断增加的趋势,说明地区间旅游业规模效率的地区间差异也在不断扩大。 第4章地区旅游业效率影响因素的面板协整模型分析。相关旅游经济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的产业结构、旅游行业管理制度是影响旅游业效率的三大因素。本章在第3章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1999年至201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业纯技术效率进行Bootstrap-DEA测算的结果,建立面板协整模型(panel data co-integration model)分析了地区财政条件、区位条件、旅游资产规模、旅行社因素对区域旅游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河北、湖北和山西的区位优势最强,其对旅游业增长效率的作用最明显。黑龙江、江西、陕西也有相对较强的区位优势。区域财政支持对区域旅游业效率影响较大。这一实证研究结论和前面的理论分析相符合。区域财政支持提供的景观、交通及环境等硬件建设是支撑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5章基于共同前沿的地区旅游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在产业经济分析的生产率分析中,往往利用DEA分析方法,实现生产率指数的测算研究工作。但是这种传统分析范式有着不可回避的缺陷,传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方法通常假设评价单元处于相同技术水平,而当评价单元在先验或理论上,分属不同的技术集合,面对不同的生产边界的时候,运用距离函数比值所表示的效率就将因衡量基准的不一致,而无法进行相互比较。实际上,面对具有不同生产技术的评价单元,如何进行相关效率评价和比较是效率和生产率领域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基于共同边界(Metafrontier)思想上的Metafrontier模型。从前述第3章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1999年至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果运用单纯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不能客观揭示我国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率演变情况。所以本章利用基于共同前沿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1999年至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旅游业发展的生产率演变情况及地区差异性。研究发现在在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1999年至2011年中国各个地区旅游增长的生产率指数均值由0.813上升至1.307,其中自2002年以后各个地区旅游业生产率指数均大于1,说明旅游业的生产率均在增长。1999年至2011年东部群组的旅游业生产率指数由0.938提高至1.515,生产率呈现一个显著的增长趋势。中部群组的旅游业生产率指数由0.893变为1.332,生产率呈现一个显著的增长趋势。西部群组的旅游业产率指数由0.598变为1.133,也是呈现出一个逐年增长的趋势。 第6章地区旅游业生产率收敛性分析。前几章的分析已经看到,地区之间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但地区旅游业收入差距大,地区旅游业的效率和生产率也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地区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投资分配不均等问题也是制约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那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是否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地区生产率不存在着收敛趋势;或是仅仅在某些情况下才收敛,这个问题对于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降低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差距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本章利用Beyeart and Camacho(2008)TAR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探讨1999年至2011年中国旅游业地区生产率的收敛性,从实证角度证明了在各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生产率收敛过程呈现不同的情况。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生产率并不存在任何线性收敛趋势,但是在非线性TAR面板数据模型之下,东、西部地区旅游业生产率收敛过程存在门限效应,在门限变量地区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相关的地区旅游业生产率有追赶地区分群平均水平的现象,在某个状态下才存在绝对收敛,其他为部分收敛;中部地区存在完全收敛关系,表示虽然中部省份存在旅游业生产率收敛路径的绝对收敛,但是不同经济情况下收敛速度不同。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F224
本文编号:2341011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根水;熊伯坚;程理民;;基于DEA理论的地区旅游业效率评价[J];商业研究;2006年01期
2 彭华;汕头城市旅游持续发展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3 张捷,都金康,周寅康,张思彦,蒋兆刚;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以九寨沟、黄山及福建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J];地理科学;1999年01期
4 左冰;保继刚;;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8年04期
5 保继刚;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4年03期
6 陈佳平;;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4期
7 刘元元;经济发展中的城市效率分析——理论发展及其比较[J];管理现代化;2005年03期
8 李艳双,韩文秀,曾珍香,傅惠敏;DEA模型在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9 胡燕京;冯琦;;基于DEA的我国上市旅游企业经营绩效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9期
10 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2341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34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