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4 21:03
【摘要】:旅游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旅行社行业又是整个旅游产业的核心,是连接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纽带,在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被称为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我国的旅行社行业从1984年外联权下放以后,开始真正步入市场化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旅行社业的规模也在逐步发展壮大,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行业的各种旅游投诉、旅游纠纷日益增多。 旅行社从业人员作为旅游活动的灵魂人物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旅行社从业人员是旅游产品的直接提供者,处于旅游服务的核心,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而在当前旅游市场不健康发展和旅行社从业人员管理混乱的背景下,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导致旅游投诉、旅游纠纷的案例层出不穷。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行社从业人员的旅游服务行为,但收效甚微,关于旅行社从业人员不诚信服务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 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己经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及游客的旅游体验造成极大的危害,如何对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监控,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对旅行社诚信的研究大多数是定性分析旅行社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等,较少的定量研究主要是从游客的角度分析旅游诚信与游客满意度、旅游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实证分析失信行为产生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从旅行社从业人员的角度,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发生机制模型。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构建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调查量表,采用网络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借助SPSS17.0和AMOS17.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模型,以期为探索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发生机制提供理论指导,为从根本上减少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提出建议。 全文共包含六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论述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计划行为理论的概念、测量,,以及旅游诚信研究进行述评,为后文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失信行为分析部分,主要对旅游市场存在的失信行为进行分析,并探讨旅游市场失信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以明确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的范围,为后文构建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模型提供研究变量。 第四章模型构建部分,依据计划行为理论,设计调查问卷,构建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模型,分析各构念涵义,提出研究假设。 第五章实证部分,借助SPSS17.0和AMOS17.0统计分析软件,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其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构建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模型进行检验,经修改得到最终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模型,分析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的发生机制。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部分,对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进行总结与探讨。 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以旅行社从业人员的角度,分析旅游市场存在失信行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失信行为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存在差异;探讨旅行社诚信问题的影响因素发现存在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及行业组织、旅行社从业人员素质、游客消费观念和社会宏观背景五大方面的原因。 (2)旅行社从业人员的人口学特征如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对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年龄、工作时间对失信行为无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对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具有较大影响。 (3)构建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的发生机制模型,将失信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作为失信行为意向及失信行为发生的基本变量,增加行业环境、外部监管、信息沟通作为环境变量。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失信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对失信行为意向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外部监管对失信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行业环境、信息沟通对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无显著影响;失信行为受到失信行为意向的显著的直接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2.92;F59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休宁;失信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杨毓,杨庆峰;失信行为判断与立体化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J];商场现代化;2005年03期

3 朱文兴;提高失信“成本” 优化信用环境[J];求是;2002年17期

4 王强;信用重建[J];商业时代;2002年04期

5 任素敏;诚信需要制度来维系[J];经济论坛;2004年24期

6 毛建国;;失信企业就应该寸步难行[J];法庭内外;2011年09期

7 杨荣先;也谈信用重建[J];黑龙江金融;2002年04期

8 王伍;逆向选择与信用体系建设[J];中国检验检疫;2004年12期

9 刘冰;;失信行为的经济学阐释[J];学习月刊;2001年11期

10 田晓方;打造一个有信用的国家[J];南风窗;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浩明;;加强领导干部诚信建设的若干思考[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杜娟;;以诚为本 以信待人[A];诚信·维权论坛文集[C];2004年

3 张利民;;强化市场监管 促进信用建设[A];2002年度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获奖论文汇编[C];2002年

4 陆永良;;工商行政管理与失信惩罚机制[A];工商行政管理论文选[C];2004年

5 赵瑞芳;;论诚信[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孙日瑶;;征信管理应注重加强品牌建设[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赵瑞芳;;市场经济与诚信[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严清华;刘穷志;;市场秩序的诚信维系及其路径依赖偏好[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9 张玉梅;;也谈企业信用[A];西安市工商局碑林分局、西安市碑林区工商学会2004年度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4年

10 叶勇;;浅谈如何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A];诚信·维权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莉;征信巨头悉数来华[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2 李亮;合力营造诚信大环境[N];经济日报;2006年

3 涂克明(作者系市委党校教授);改革失信惩罚机制的思考[N];长江日报;2005年

4 通讯员 李月明 刘全祥 本报记者 王延斌;失信单位要不要列入“黑名单”[N];科技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董彬 赵国强;国税惩戒纳税失信行为[N];秦皇岛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韩晓红;胡苏平代表:用立法惩戒失信行为[N];中国妇女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刘云丽;内外兼修 诚信花开[N];安阳日报;2010年

8 柏晶伟;信用缺失原因有四[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9 乐嘉春;由谁监管上市公司失信行为[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顾春;浙江吊销173家失信企业营业执照[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圣利;中国诚信经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向罡;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鲜于丹;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左新敏;新疆食品经营主体信用监管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5 何立华;中国的信任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王孝伟;政府信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夏龙;先赔保险信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严海波;交易、制度与信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9 彭鹏;中国信用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刘志标;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静;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义;煤矿企业人员失信行为及基于激励视角的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3 谢胜文;教育诚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党玮;当前中国官员失信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荣;寿险个人代理人失信行为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6 张煊;我国地方政府失信及其惩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徐玉燕;票据信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鹏;信用行为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9 郑艳丽;大学生移动通信消费失信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徐兴梅;失信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0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00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7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