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2.92;F59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休宁;失信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杨毓,杨庆峰;失信行为判断与立体化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J];商场现代化;2005年03期
3 朱文兴;提高失信“成本” 优化信用环境[J];求是;2002年17期
4 王强;信用重建[J];商业时代;2002年04期
5 任素敏;诚信需要制度来维系[J];经济论坛;2004年24期
6 毛建国;;失信企业就应该寸步难行[J];法庭内外;2011年09期
7 杨荣先;也谈信用重建[J];黑龙江金融;2002年04期
8 王伍;逆向选择与信用体系建设[J];中国检验检疫;2004年12期
9 刘冰;;失信行为的经济学阐释[J];学习月刊;2001年11期
10 田晓方;打造一个有信用的国家[J];南风窗;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浩明;;加强领导干部诚信建设的若干思考[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杜娟;;以诚为本 以信待人[A];诚信·维权论坛文集[C];2004年
3 张利民;;强化市场监管 促进信用建设[A];2002年度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获奖论文汇编[C];2002年
4 陆永良;;工商行政管理与失信惩罚机制[A];工商行政管理论文选[C];2004年
5 赵瑞芳;;论诚信[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孙日瑶;;征信管理应注重加强品牌建设[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赵瑞芳;;市场经济与诚信[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严清华;刘穷志;;市场秩序的诚信维系及其路径依赖偏好[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9 张玉梅;;也谈企业信用[A];西安市工商局碑林分局、西安市碑林区工商学会2004年度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4年
10 叶勇;;浅谈如何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A];诚信·维权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莉;征信巨头悉数来华[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2 李亮;合力营造诚信大环境[N];经济日报;2006年
3 涂克明(作者系市委党校教授);改革失信惩罚机制的思考[N];长江日报;2005年
4 通讯员 李月明 刘全祥 本报记者 王延斌;失信单位要不要列入“黑名单”[N];科技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董彬 赵国强;国税惩戒纳税失信行为[N];秦皇岛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韩晓红;胡苏平代表:用立法惩戒失信行为[N];中国妇女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刘云丽;内外兼修 诚信花开[N];安阳日报;2010年
8 柏晶伟;信用缺失原因有四[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9 乐嘉春;由谁监管上市公司失信行为[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顾春;浙江吊销173家失信企业营业执照[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圣利;中国诚信经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向罡;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鲜于丹;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左新敏;新疆食品经营主体信用监管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5 何立华;中国的信任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王孝伟;政府信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夏龙;先赔保险信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严海波;交易、制度与信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9 彭鹏;中国信用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刘志标;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静;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失信行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义;煤矿企业人员失信行为及基于激励视角的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3 谢胜文;教育诚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党玮;当前中国官员失信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荣;寿险个人代理人失信行为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6 张煊;我国地方政府失信及其惩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徐玉燕;票据信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鹏;信用行为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9 郑艳丽;大学生移动通信消费失信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徐兴梅;失信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0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0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