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中国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及其现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9-01-07 19:38
【摘要】:温泉在我国古代被广泛用于观光、沐浴、保健等休闲娱乐活动。研究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对现代温泉旅游开发、游览活动和旅游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在梳理相关温泉史料的基础上,对古代温泉旅游景观的构成要素、形式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古代温泉旅游景观包括单体与组合2种类型。温泉单体景观由泉源、汤涌、汤色、温泉生物等要素组成,属小尺度景观单元;组合景观是以温泉水体为核心和纽带,使水体、山石、建筑及植物与景观之间,通过穿插、渗透、映衬等形成复杂的组合关系。古代一些独特的温泉景观已成为地方名胜,与其他地方名胜形成"八景、十景、十二景"等地域组景,且以"八景"为主,均为四字句组景,并具温泉景观的观感艺术化、突显温泉景观的自然美的特点。古代温泉旅游景观的借鉴作用体现在温泉景区形象塑造、设施建造、活动内容设计、对外宣传等方面。
[Abstract]:Hot springs were widely used in ancient China for sightseeing, bathing, health care and othe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 study of ancient hot spring tourism landscap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odern hot spring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activities and tourism publicity.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related hot spring historical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hot spring tourist landscape,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cient hot spring tourism landscape includes two types: single and combined. The single landscape of hot spring is composed of spring source, Tang Yong, Tang color, hot spring biology and so on, which belongs to small scale landscape unit. The combination landscape takes the hot spring water body as the core and the tie, causes the water body, the rock, the building and the plant and the landscape, through intersperses, penetrates, the background and so on forms the complex combination relation. Some unique hot spring landscapes of ancient times have become local places of interest, forming "eight scenery, twelve scenery" and other regional groups with "eight scenery", all of which are four-character group scenery, and have the artistic view of hot spring landscape. Highlight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hot spring landscape. The reference function of ancient hot spring tourist landscape is reflected in image shaping,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ctivity content design, publicit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东华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2YJ14) 东华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DHBW2012201)
【分类号】:F5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林福;论中国地方八景的起源、发展和旅游文化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年02期

2 贾文毓;;旅游地理学视域中的中国名胜组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3 于杨;王艳平;;中国温泉旅游研究三十年进展[J];旅游论坛;2009年05期

4 陈国生;我国古代方志的旅游地理学价值[J];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5 王柯平;旅游审美与山水旅游文学泛言(上篇)[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6 张建华;王丽娜;;泉城济南泉水聚落空间环境与景观的层次类型研究[J];建筑学报;2007年07期

7 王清廉;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概念浅析[J];旅游学刊;1988年S1期

8 任唤麟;;八景文化的旅游学分析[J];旅游学刊;2012年07期

9 傅红,罗谦,周波;浅谈温泉特色景观创造[J];四川建筑;2004年03期

10 赵青霞;孔德安;;历史上山西温泉的开发与利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艳;对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段娟娟;李荣日;;海洋休闲体育旅游支持体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李季;关于天津市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J];商业研究;2004年04期

4 马继刚;王丽萍;;明清云南旅游活动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5 杨建春;肖小虹;;贵州旅游扶贫效应动态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6 张丹丹;赵志芳;;旅游名胜誉称的艺术谈[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7 王勇鹏;;关于文化与旅游核心的辩证思考[J];沧桑;2007年06期

8 蒋艳;关于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张勇;;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概念及关系辨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张建华;马明春;;体验旅游与济南历史文化名城景观塑造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4期[C];2012年

2 谷建军;;专业教材与职业教材的互补——汉语言文学教材实践变革[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3 孙九霞;;遇龙河景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4 杨婷婷;;生态旅游促进社区发展及存在问题分析——以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续) 第四章 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研究[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2年第1期[C];2012年

6 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续) 第五章 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2年第1期[C];2012年

7 袁方;;北京市域范围传统民居空间分异及特色探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亚欣;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李耀锋;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覃琮;“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D];上海大学;2011年

5 苏振;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胡安徽;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D];西南大学;2011年

8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方金;地震灾后重建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周婷;后现代旅游观视野下的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昌明;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7 王凤英;山水、人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尚晓丽;支线机场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 袁金明;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湖南省森林旅游产业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于慧;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文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靖宇;;“八景”的源流[J];北京政协;1994年08期

2 李鸿斌;燕山八景起始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何林福;论中国地方八景的起源、发展和旅游文化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年02期

4 王艳平,山村顺次;中国温泉资源旅游利用形式的变迁及其开发现状[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5 贾文毓;;旅游地理学视域中的中国名胜组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6 黄远水,刘克祥,池进;永安市热水口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福建地理;1997年01期

7 赵夏;;我国的“八景”传统及其文化意义[J];规划师;2006年12期

8 王华,彭华;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9 王艳平;;旅游法规建设的一个路径研究——以广东省《温泉旅游服务规范》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10 周诗若;“黔灵八景”寻踪[J];贵阳文史;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润花;曹艳英;陈英;;旅游景观的复古与仿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36期

2 张良皋;吴晓;刘守华;;进入“新乡村主义”时代,旅游应走向何方?[J];湖北画报(湖北旅游);2009年02期

3 周玲强,王敏娴,戴晶;旅游景观房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4 张霞;;旅游景观中音乐文化现象的探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年07期

5 张述林;赵楠;笪玲;;重庆璧山县旅游景观开发思路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方海川;景观及旅游景观特征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吴勇;民间音乐和旅游[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陈发青;;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青海环境;2008年03期

9 王帆;赵振斌;;古村落旅游景观展示研究——以陕西党家村为例[J];旅游论坛;2009年06期

10 陈友华;;农村旅游景观设计浅探[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军;;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观设计[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吴必虎;李咪咪;;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评价研究[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3 杨颖瑜;;中国喀斯特旅游景观的分类与研究[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陆玉麒;;书法艺术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5 郭黛Y,

本文编号:2404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04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d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