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发布时间:2019-01-10 20:01
【摘要】: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是干旱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资源、环境也将受到更大的影响。文中介绍了该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类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主要单体景观进行了等级划分,指出其资源丰富、价值大、品位高,以及在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分级保护与专门保护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并提出通过科普与旅游观光协调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来打造地学品牌,提升文化品位,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Abstract]:Zhangye Danxia Geopark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Danxia geomorphology in arid area.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t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ill be greatly affect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s of the main geological relics landscape resources of the park, evaluates them quantitatively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lassifies the main individual landscap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ark is rich in resources, high in value and high in grad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protection measures from two aspects of classified protection and special prote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tourism, we should strengthen propaganda and improve service level to build geoscience brands and enhance cultural taste. To promot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甘肃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调研及申报材料编制(项目编号2011086033)资助
【分类号】:F592.7;P9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诗吉;;我国东南区和西北区丹霞地貌区域特征对比研究——以福建省和甘肃省丹霞地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2 胡炜霞;吴成基;;论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3 齐德利,陈致均;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陈致均;黄可光;;甘肃丹霞地貌初探[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5 孙红霞;;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黄可光,张勃;甘肃丹霞地貌的特征及其旅游开发[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7 张荷生;崔振卿;;甘肃省张掖丹霞与彩色丘陵地貌的形成与景观特征[J];中国沙漠;200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齐德利;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胡菲菲;山东栖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与保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彩红;曹靖;王艳;;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分类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2 陈诗吉;;我国东南区和西北区丹霞地貌区域特征对比研究——以福建省和甘肃省丹霞地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3 齐德利,肖星,陈致均;甘肃省丹霞地貌空间分析及旅游开发布局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4 冯淑华;沙润;康勇卫;林妙花;;龙虎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价值—游客审美感知”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2期

5 彭华;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0年03期

6 齐德利,于蓉,张忍顺,葛云健,李加林;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7 葛云健;张忍顺;杨桂山;;丝绸之路中国段佛教石窟差异性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8 张慧;;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园区旅游发展研究[J];地下水;2012年01期

9 叶琴;林岚;范戎;;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1期

10 刘莉茗;刘超;袁荃;丁镭;曾克峰;;建设地质公园以提升区域生态保护能力——以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翠林;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4 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江龙;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形成机理及其地学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姜勇彪;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传磊;浙江省丹霞地貌岩生植被群落特征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朱渊;方岩丹霞地貌岩生植被群落特征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罗开文;湖南丹霞地貌植物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于会霞;新兴旅游目的地成长驱动因素及其成长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茜;旅游宣传品推广效果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丽丽;地质公园旅游节事策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明;眼动分析用于景观视觉质量评价之初探[D];南京大学;2011年

9 孔伟;滕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文燕;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小荣;;浅析云台山自然景观的奥秘[J];地理教育;2008年04期

2 崔越,杨景春;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3 齐德利,肖星,陈致均;甘肃省丹霞地貌空间分析及旅游开发布局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4 彭永祥;吴成基;张玲;;1980年以来中国旅游地学研究文献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5 彭华;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0年03期

6 陈传康,高豫功,俞孔坚,彭华;丹霞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学报;1990年03期

7 栾光忠,刘红军,刘冬雁,王文正;山东半岛温泉的地热属性及其特征[J];地球学报;2002年01期

8 姜建军,王文;地质遗产可持续利用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年04期

9 赵逊,赵汀;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J];地质论评;2003年04期

10 赵汀,赵逊;世界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现状和展望[J];地质论评;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齐德利;中国丹霞地貌多尺度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兆东;保护地质遗迹建设地质公园[J];南方国土资源;2005年01期

2 毛学翠;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04期

3 陶奎元,岳文浙,谢家莹,沈加林,王辉,蔡明义;南京六合地质公园综合评价[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年02期

4 陈从喜;国内外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进展与对策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05期

5 本刊编辑部;;《地球学报》设立“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栏目[J];地球学报;2009年03期

6 赵逊;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J];国土资源情报;2003年06期

7 胡丹临;李晓琴;段娅雯;;四川大巴山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色及旅游创新开发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03期

8 胡能勇;地质遗迹、地质公园、旅游地质学的概念[J];湖南地质;2002年04期

9 赵逊,赵汀;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J];地质论评;2003年04期

10 静茵;认识地球的窗口 人类的科学档案——我国地质遗迹暨八大世界地质公园扫描[J];今日国土;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洁;倪昆;李明;;关于我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思考[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2 杨涛;赵东力;王让;;河南跑马岭地质公园地质背景和地质遗迹景观[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3 秦正;王占歧;马旭东;;基于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探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4 方世明;李江风;;GIS技术在地质公园建设中的应用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5 谢文安;;郴州飞天山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的独特性[A];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江风;方世明;刘建华;;地质遗产保护与开发——以福建深沪湾地质公园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朱云峰;祝贺;;SOWT分析法在神灵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发展中的应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8 王明常;邢立新;于小平;潘军;孟涛;李百寿;;多媒体电子地图集在地质公园中的应用[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秦正;郭四辈;程双喜;张艺露;;基于AHP的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研究——以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10 王志刚;;地质公园调查[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洛凡 艾子;地质公园在德国[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张涛 常田青 李小超;云台山发现四亿年前三叶虫化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马国超;地质公园建设应解决五大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程庆展;关于福建省地质遗迹保护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5年

5 刘训 程慧敏;地质公园建设,需走出四个误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培泉邋黄雪英;非常独特的地质遗迹 征服世界[N];自贡日报;2008年

7 向阳 杨华;发现美的使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秦锦丽;冶力关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初审过关[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9 记者 刘寒凝;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野三坡景区迎来考察组[N];保定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瑜 本报通讯员 马志贵;政府:搭建地质旅游大平台[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和求;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与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翠林;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3 杨更;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征、成因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单莉莉;四川威远穹窿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陈俭;崇明岛都市型国家地质公园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谢洪忠;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8 张春慧;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陈学森;银杏雌雄株资源评价及离体培养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1996年

10 张昕;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合理配置[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菲菲;山东栖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与保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乔彦军;基于地质公园建设的华山地质遗迹价值及保护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刘可新;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规划[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勋;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协调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康永波;地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郝淑波;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景观构建与开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宏超;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石林景区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8 应艺;湖南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郝俊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性利用与当地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伟;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评价及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406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06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d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