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研究——以浙江省三个村落为例
[Abstract]:Effective and fai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a key elem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study chooses Huangtuling Village, Qili Township, Kecheng District, Q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nd Bai Sha Village, Taihu Yuan Town, Linan City, Zhejiang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ree typical cases of Huanggongwang Village in Dongzhou Street of Fuyang City are compared and studied, and three typic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s, which are guided by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driven by enterprises (scenic spots) and dominated by communities, are extracted, and the commonality of these three models is give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three models are diversified; the conten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relatively single and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s shallow; the degre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Community benefits are mainly due to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s, access to employment and self-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Overall, the effectiveness and fairnes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ourism and community capacity-building.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游规划系;
【基金】: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D12YJ14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121156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郑向敏,刘静;论旅游业发展中社区参与的三个层次[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邹统钎;王燕华;丛日芳;;乡村旅游社区主导开发(CBD)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大营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刘静艳;韦玉春;黄丽英;刘春媚;施琼;;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J];旅游科学;2008年04期
5 周永广;姜佳将;王晓平;;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9年04期
6 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年04期
7 孙九霞;;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J];旅游学刊;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帆;;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3期
2 周伟;赵晓东;李旭;杨锦玉;;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4个高原国际重要湿地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陈志永;王化伟;李乐京;;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增权感知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4 陈志永;王化伟;毛进;;民族村寨居民与旅游经济增权感知空间分异[J];商业研究;2011年03期
5 王增敏;马敬桂;;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年04期
6 朱元秀;徐长乐;;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江苏沿海生态旅游竞合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7 惠红;杨梅;刘畅;;景区经营中民营企业与社区双赢发展机制创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8 张五钢;;杭州湿地公园的生态文明保护与社区参与[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9 肖佑兴;;广州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为例[J];城市观察;2010年02期
10 刘丽梅;吕君;;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焱霞;;以民族文化旅游促进甘孜州经济可持续发展[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2 王玉;周俭;林森;;关于“社区参与”参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探讨[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3 陈才;赵广儒;;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机制与效益分析——海南田心村与龙鳞村之个案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邓阿岚;李庆雷;郭喜梅;;民族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障碍及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旅游地为对象[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余乐;李庆雷;;乡村旅游社区能力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郭喜梅;李伟;;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制度增权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浩;;以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旅游业发展路径探析[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聂欢欢;王衍用;;基于时空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三区联动”模式研究[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卢小丽;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正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邓光玉;基于参与主体的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郭华;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陈爱宣;古村落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鲁小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继涛;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庄丽丽;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其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刘勤;论公共管理中的社区参与:以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凡;基于生态化的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5 祝勤玫;基于社区参与和影响感知的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灿灿;乡村旅游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姚丹丽;乡村旅游组织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席文;福建土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邹娅;传统体育赛事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谢立虹;长沙市“农家乐”星级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nnaSpenceley,刘晓晔;南非两个自然旅游经营项目中的当地社区受益体系[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2002年Z2期
2 杨兴柱,陆林,王群;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J];地理学报;2005年06期
3 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4 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2期
5 蔡f ,王晓毅;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系列访谈[J];读书;2003年09期
6 潘秋玲;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供需特征及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2期
7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3期
8 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4期
9 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10 唐凡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巧林,陈忠暖;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税伟,陈烈,王山河;城市化与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邛崃市鹤鸣村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3期
3 ;中国休闲农业网(中国乡村旅游网)正式开通[J];科技致富向导;2008年01期
4 仇峰;;三个培育抓提升 乡村旅游显品位[J];杭州(下半月);2009年11期
5 ;“浓浓乡村情”——乡村旅游发展大家谈[J];杭州(我们);2010年08期
6 张互助;略论社区林业与乡村旅游[J];林业与社会;2001年06期
7 何舜平;;发展乡村旅游 做强县域经济[J];理论导报;2006年12期
8 ;农业部两部门:共推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J];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06期
9 罗修军;;息烽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7年12期
10 李焱;;海淀推出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J];投资北京;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方红;;布依族乡村旅游与人才开发[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2 杨冠雄;;海南有必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兼论乡村旅游应当做成国际旅游岛的一个重要品牌[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冯焕龙;陈晓键;;陕北地区乡村旅游思考——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迪力夏提·司马义;买托合提·阿那依提;;哈密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潘宜;程望杰;;村庄有机更新中乡村旅游特色的保护与挖掘[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楼惠新;;论乡村旅游的品牌设计与营销[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8 楼惠新;;论乡村旅游的品牌设计与营销[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远坤;;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翁孟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A];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习秋;乡村旅游项目应如何开发[N];河南科技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王小润 李慧;乡村旅游:三十年与三个华丽转身[N];光明日报;2008年
3 特约记者 潘国雄;加快乡村旅游力度[N];贵州民族报;2008年
4 史洪跃;黔西倾力打造解放村乡村旅游[N];毕节日报;2008年
5 记者 陈太平 实习生 杨荣生;做好规划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N];常德日报;2008年
6 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法商学院 熊晓红;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N];中国旅游报;2008年
7 通讯员 徐祥;红安乡村旅游彰显富民效应[N];黄冈日报;2008年
8 郭迎新 刘峻宇 蒋洪林;杨凌开创乡村旅游新纪元[N];西部时报;2008年
9 记者 杨蕊 雷蕾;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在新平召开[N];玉溪日报;2008年
10 史洪跃;黔西县——加快解放村乡村旅游建设[N];毕节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李锦宏;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杨丽;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4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铁;基于Pro-Poor Tourism(PPT)的小尺度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周春发;旅游场域中的乡村社会变迁[D];上海大学;2009年
8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渭;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及其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贡献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张华;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隽妮;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于晓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成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D];西华大学;2010年
6 甘飞云;宋代乡村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董丽丽;湖北省乡村旅游的区域差异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芳;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9 韩冉冉;基于体验营销的乡村旅游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10 段云国;重庆市远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5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4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