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2 11:58
【摘要】:旅游业从其产生到发展,在区域生态维度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借助于生态学中对生态位内涵的描述,提出了旅游生态位,构建了影响旅游地生态位的核心生态因子体系.运用区域城市生态位的测量方法,选用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和环境维4个维度,共17个指标,分析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市旅游综合生态位.依据综合生态位的宽度把河南省旅游综合生态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更为直观地理解河南省的旅游发展、竞争、合作规律和一般的特征,发现各个地市旅游业的优势与发展潜力,以优化河南省旅游发展系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From its origin to development, tourism occupies different niches in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dimens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niche in ec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ourism niche and constructs the core ecological factor system which affects the nich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The comprehensive urban tourism niche of 18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niche of regional cities, selecting four dimensions, namely, resource dimension, market dimension, socio-economic dimension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 with a total of 17 indexes. According to the width of comprehensive niche, the tourism comprehensive niche of Henan Province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law and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Henan Province are more intuitively understood.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system of Henan Provinc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of tourism in all regions and cities are found.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分类号】:F592.7;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地发展策略研究——以黔东南州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2 向延平;陈友莲;;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问题探析——以湖南凤凰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年04期

3 曹嵘,陈娟,白光润;生态位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4 祁新华,陈烈,程煜,蔡克光;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透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1期

5 江金波;余构雄;;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5期

6 王凯;李华;贺曲夫;;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1期

7 白洁;王学恭;;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甘肃省城市竞争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8 张中波;李付娥;;中原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生态位动态分析[J];旅游论坛;2009年06期

9 戈冬梅;姜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山东省旅游地竞争力研究[J];旅游论坛;2012年02期

10 向延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关系分析——以武陵源风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迎,檀根甲;水稻纹枯病生境生态位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向延平;;旅游竞争研究:生态位角度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3 金姝兰;金威;章新传;徐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江西旅游网络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4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赵亮;李洪娜;卢晓君;;基于SPSS的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刘微微;石春生;;国防高校科研能力构成要素对其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生态位“三维”分析视角[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7 段晓峰;许学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地区差异评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李雪梅;程小琴;;生态位理论的发展及其在生态学各领域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9 王举颖;;集群企业生态位态势互动与协同进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李付娥;梁留科;张中波;;河南省旅游竞争力生态位对比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向延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市场发展问题探析——以凤凰县为例[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影响因素分析[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高晓辉;梅昀;;生态位理论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研究——以包头市九原区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邓祖涛;;我国旅游收入差异的因子和空间双重解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桔;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2 郝文芳;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学过程及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单玉红;基于土地生态位和多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马超群;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劳动力竞争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袁烨;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重构[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金津;企业生态链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史宪睿;企业集成创新及其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马千;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9 秦文展;露天铝土矿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何培英;高等海洋教育生态及其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宇;广西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季春;基于企业生态位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陈雅丽;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贺伶俐;基于生态位重叠理论的闽台森林公园(森林游乐区)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潇;福建土楼区域旅游竞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畅书;汨罗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苑景雪;浙江省入境旅游非均衡性空间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韩禹兵;基于游客感知的郊区旅游环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欣;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生态位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云强;GIS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地发展策略研究——以黔东南州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2 李鉎,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向延平;陈友莲;;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发展问题探析——以湖南凤凰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年04期

4 陈鹰;黄磊昌;王祥荣;;区域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集合区生态位的研究[J];城市规划;2007年04期

5 胡振华;张宁辉;;基于生态位构建的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分析[J];当代财经;2010年02期

6 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7 张亚林;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构成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2期

8 曹嵘,陈娟,白光润;生态位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9 王虎,翁钢民;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的经济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10 祁新华,陈烈,程煜,蔡克光;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透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鸿雁;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黄山市区域旅游竞合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创新;马耀峰;高军;;基于SPSS的中国各省区旅游竞争力研究[J];软科学;2008年04期

2 温碧燕;;区域旅游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实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3 黄秀娟;;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年06期

4 王珏;;中国城市和谐发展对旅游竞争力的影响[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5 周彬;;宁波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01期

6 熊军红;;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决策探索;2006年12期

7 郑灿章;;河南省娍整普通工工屒前后[J];中国劳动;1957年23期

8 ;河南省卷烟信息协作网在开封召开首次座谈会[J];金融理论与实践;1983年01期

9 ;河南省罗山县、西峡县、新县可供劳务工两万余[J];创业者;1994年03期

10 ;河南省将在五年内使城市化水平翻番[J];城市规划通讯;199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岩松;;河南省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2 李红礼;高建华;卢红岩;;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3 ;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河南省物流协会[A];全国省区市物流社团组织座谈会资料汇编[C];2003年

4 陈云;刘定平;冯晓燕;王湛春;;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国玺;张谦智;;河南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及评价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毋晓蕾;陈常优;韦东;;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7 郭志富;;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杨戈;;河南省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问题探讨[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杨戈;;河南省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问题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王永锋;高建华;;1995年以来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变动[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 奚旭初;不能让农村成为“销废”市场[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国明 苗爱臣 许步伟 新华日报记者 李宗长;建设人民满意工商机关[N];中国工商报;2006年

3 宋晓霞 孙中杰;打好质量牌 品牌成名牌[N];中国质量报;2006年

4 齐全志 郝宏升 凌玮;河南公司节能减排经验走红全国[N];华中电力报;2007年

5 经济视点报记者 桑燕 实习生 李菁;河南五大商会2006年资金流向[N];经济视点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蒋寒;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N];科技日报;2006年

7 吴欣;河南省首条自动化物流分拣线在郑州开建[N];现代物流报;2007年

8 郝旺;河南首条自动化物流分拣线开工兴建[N];现代物流报;2007年

9 卫跃川;河南省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98.46%[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季林;食品安全关乎改善民生大计[N];农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远水;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李晓莉;河南省城镇化支撑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安伟;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黄秀娟;旅游目的地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刘华;河南省泌阳县区域城市空间规划与调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刘保民;河南省科技人才开发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易丽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模型及区域旅游产业“竞合”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李政新;物品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王玉霞;大青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及其可持续发展[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宇燕;产业转移与传统农区工业化[D];河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新德;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县城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2 郑迎东;河南省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春玲;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王彦彭;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数量分析[D];郑州大学;2006年

5 贾晓燕;河南农民外出打工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王海江;城市间经济联系定量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孟德锋;河南省小城镇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王博;河南省地税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石吉;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朱亚民;河南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及对策[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5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45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1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