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
[Abstract]:The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tourism-economy-environ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constructed, and the evolu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from 2005 to 2011 i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GM (1, 1)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tudy area in the short te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belt fluctuates and rises in 7 years, bu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Dalian and Jinzhou City decreases continuously. The predic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next three years, except Jinzhou City and Dalian Cit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other cities will obviously improve, and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uncoordinated situation and transition to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L11BJY017)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编号:2012lslkjjx-05)
【分类号】:F592.7;F127;F20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王军;白中科;郭义强;余莉;;贵州省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灰色预测[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5期
2 王文明;王文科;杜东;;灰色预测模型GM(1.1)在水文预测中的应用——以玛纳斯河为例[J];地下水;2007年02期
3 白华,韩文秀;区域经济-资源-环境(Ec-R-Ev)复合系统结构及其协调分析[J];系统工程;1999年02期
4 王辉;姜斌;;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5 朱金亮;李玉平;蔡运龙;;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河北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6 闫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1999年05期
7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8 钟霞;刘毅华;;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热带地理;2012年05期
9 曾嵘,魏一鸣,范英,李之杰,徐伟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12期
10 崔峰;;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孜军;灰色系统基本方法及其在矿井通风中的应用[J];四川有色金属;1996年03期
2 彭建政;何广杰;周灵源;;灰色聚类方法在建筑结构鉴定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3 梁本亮;刘建新;;基于灰色关联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子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4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杨攀;张宇;;灰色控制系统理论在火灾预测中的应用[J];安防科技;2006年03期
6 项伟;周加来;;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程亮;;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8 崔素芳;张振华;姚付启;张燕;任尚岗;;基于偏相关分析的烟台市土壤温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9 孙洪美;焦传兵;李永胜;张蒙蒙;臧德奎;;山东省紫薇品种观赏价值的灰色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10 刘国璧;袁宏俊;孙群;孟涛;;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刘翔110m栏成绩预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董衡苹;高晓昱;;基于自然村居民点发展条件评价的村庄整合规划研究——以豫南平原地区S镇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年国;谭许伟;王娜;张霄兵;;户籍制度改革影响下的沈阳人口空间分异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翟玉顺;;临川县小麦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施式亮;伍爱友;;GM(1,1)模型与线性回归组合方法在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程根银;郭夕祥;李波;陈学习;马玉娇;;基于灰色关联度神经网络预测煤层瓦斯含量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许志海;张昭云;薛智勇;;基于空间网络的公路网测度与评价研究[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9 丁宁;孙英君;蔡菲;孟飞;;基于空间统计学模拟方法的城市重金属污染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10 郑作亚;卢秀山;陈永奇;;附有指数系数的灰色模型及其在实时GPS卫星钟差预报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俊强;石灰石粉作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2 周龙;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迎辉;陕西省旅游经济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曲建军;基于提速线路TQI的轨道不平顺预测与辅助决策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黄光东;基于智能算法的滑坡稳定性建模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方平;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魏晋宏;预测控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伍;杉木树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及瓦斯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丹;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杜武青;西部大气环境中聚酯玻璃钢老化及室内外老化相关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爱梳;浙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宇轩;电子信箱的可用性实验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丽丽;浙江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科;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分析与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9 聂志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及工程后期管护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爱民,查良松;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旱、洪涝灾害时序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杨峰;孙世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判及实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3 蒋莉,陈治谏,沈兴菊,郭娜;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以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4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5 柳松;李宗华;;广州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检验[J];城市问题;2011年02期
6 秦耀辰,刘凯;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7 宋冬梅,肖笃宁,申元村;我国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8 蒋依依,王仰麟,卜心国,王建华;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9 赵文武;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10 吕明辉;王红亚;蔡运龙;;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燕;桂林旅游生态承载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覃从军;武汉地区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进;;发展口岸物流深化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J];中国市场;2008年49期
2 赵维良;;美日城市群发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启示[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02期
3 孙继辉;罗云;;辽宁沿海经济带环境成本削减途径分析[J];学术交流;2010年04期
4 谭伟;;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时空变异特征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5 宋维佳;贺雷;;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6 赵亚南;;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7 赵亚南;;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正负效应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30期
8 赵旭;吴孟;;区域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基于全国30个省区市的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6期
9 孙爱军;董增川;张小艳;;中国城市经济与用水技术效率耦合协调度研究[J];资源科学;2008年03期
10 贾士靖;刘银仓;邢明军;;基于耦合模型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京海;刘伟玲;;科学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瑞芬;环渤海经济圈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资源耦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董亚娟;供需视角下入境旅游流驱动与城市目的地响应耦合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玉成;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饶斌;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空间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何洋;长株潭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赵安周;陕西省城市化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其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应炉静;宁波市农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互动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6 赖声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超;基于区域差距与经济增长协调度的区域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娟;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耦合关系与影响机制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谢武贵;湖南人口结构均衡度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王浩宏;广佛同城背景下佛山房地产业的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50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50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