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区域合作视野下的海峡西岸旅游区乡村旅游标准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2 17:59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乡村旅游等级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为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区域合作框架下,通过比较台湾海峡西岸旅游区四省(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的乡村旅游的地方标准评判项目,发现各地乡村旅游等级标准与评定存在差异,制约了区域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应从利益相关者的功能分工协作机制、检查项目指标可比评价体系、评估产品的核心价值体系三位一体构建评价标准框架系统,进一步规范与改善乡村旅游质量评判标准,推动海西乡村旅游星级标准区域一体化建设,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可为规范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指导。
文内图片:海峡西岸旅游区区位图
图片说明: 诠?家行业标准、省部委指导精神、地方规章与协会标准不同层次,导致了区域内乡村旅游产品同级不同质的现象。解释主体涉及旅游、农业、城乡建设行政多个部门,彼此独立、多头管理,出了问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因此,区域内乡村旅游标准制定、管理主体与等级品质需要按一致性原则加以规范。4.2标准评定范畴界定模糊海西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价标准仅就其适用范围与专业名词界定方面,就存在以下不明确、不统一之处:福建省认为,乡村旅游点就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图1海峡西岸旅游区区位图Fig.1LocationoftouristzoneonthewestcoastofTaiwanStrait969
文内图片:乡村旅游标准评定的项目要素的归一化思路Fig.3Normalizationofevaluationcategoriesofrural
图片说明: ┮怠⒐酃?农尝渔家乐、特色古村庄、农家旅馆、民俗旅游、乡村自然景观等类型。从乡村资源业态角度划分,至少可分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4类;根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行规范(GB/T26362-2010),海西区乡村旅游有山地型、森林型、草原型、海洋型、人文生态型6类。针对乡村旅游类型的多样性,试行“双眼单口法”评价准则,即是确定乡村旅游类型后,乡村旅游等级评价着眼基本项目与特色项目两方面,突出乡村旅游特色元素,关注传统农耕文化,创新发展时代体验活动,最后构建海西区乡村旅游评价标准归一化口径(图3)。其思路为:①可以考虑制定标准时根据实际设立等级,去掉无应用价值的低级别规范标准;②等级标准最终认同属于旅游者,为此要加强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与检查,提高制定标准者与消费者互动;③在旅游项目相对可比的前提下,检查项目标准一致性非常必要,避免各自为政,影响消费者对服务标准等级评判的认同感。(3)推进乡村旅游评价标准的产品核心价值体系旅游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摸清资源本底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策划,挖掘产品本色,提升品质,科学制定以乡村旅游产品核心价值的等级质量评定体系(图4),兼顾区域旅游评价标准的一体化建设。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政策指导下,抓住海峡旅游合作区发展的契机,充分盘活乡村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建议:①鼓励与关注农民联合体、合作社与个体经营活动,既传承传统的风俗民情,又体现新农村风貌,增强乡村旅游乡土性特色;②通过创新农林地的经济运作方式,提供具有乡村特色和本地特色的游憩产品和游憩空间(刘家明等,2007),实行区域差别化经营策略;③推广乡村生态和资源的原生态,增强产品的地?
【作者单位】: 福建莆田学院旅游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59)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B2078) 福建省教育厅服务海西重点项目子课题(2008HX04_MZ10.07)
【分类号】:F592.7;F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2 吴丽娟;李洪波;;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非使用价值评估——以福建永春北溪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3 王云才;郭焕成;杨丽;;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6期

4 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5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年04期

6 肖光明;;大中型休闲农业园区质量等级评价体系——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年04期

7 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6年06期

8 郑健雄;陈宛伶;;海峡两岸观光节庆活动效益之比较[J];旅游科学;2007年06期

9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年03期

10 吴军;;中国区域旅游合作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旅游学刊;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俊波;;灾后重建中的羌村旅游发展与和谐社会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方春梅;杨新征;钱锋;苏珍;杨小静;;旅游发展的用水问题及对策——以大圩乡发展乡村旅游用水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3 汪惠萍;王玉玲;;乡村旅游体验质量实证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4 谷秀兰;张玉靖;龙方;;河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阶段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1期

5 余剑晖;杨晓霞;彭可;;重庆市农业旅游发展论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6 董平;师守祥;张胜武;;论乡村旅游开发的民俗资源凭借——以甘肃陇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7 麻桃红;;河阳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8 陈超群;罗明春;钟永德;;乡村旅游者体验真实性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9 黄红星;罗仕伟;张志勤;;乡村旅游中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消极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10 卞琳琳;汤颖梅;王怀明;;依托城市型观光农业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国;夏盛民;王祖良;;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吴利来;;打造“一分地”休闲农业品牌 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定安县为例[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成海钟;汪成忠;唐蓉;李寿田;;乡村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营造[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周俊;赵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贵州省兴义市下午屯为研究个案[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5 邓胜兴;曾明;罗光杰;张广越;;黔江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与对策探讨[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志永;李乐京;梁涛;;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天龙屯堡“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7 赵亮;李国庆;;浅析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景观规划[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8 侯晓敏;;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10 骆高远;刘旭;;浙江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林杰;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边振兴;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村庄用地转型与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3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6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7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林源源;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陈丽华;桂林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孟祥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海锋;村落武术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广宇;广西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庞彤彤;国家旅游线路评价与初步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盛晓兰;苏州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俊;旅游业和山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黄昌明;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7 吕琼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方碧姗;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均衡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胡晓晨;同城化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10 张凡;基于生态化的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2 陈应发,陈放鸣;国外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的两种流行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3 张立明;赵黎明;;城郊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格局[J];商业研究;2006年06期

4 江波;郑红花;;基于旅游目的地八要素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8期

5 曹丽娟;从世界遗产到国家遗产、地方遗产体系[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6 贝波再;老挝古都琅勃拉邦城的遗产保护与发展[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7 刘慧;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4期

8 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竞合博弈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9 杨荣斌,郑建瑜,程金龙;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10 杨效忠;张捷;;旅游地合作研究综述及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建设中国最美乡村[J];江西政报;2007年07期

2 黄永忠;;湖南与澳门旅游合作的新视角:乡村旅游[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年01期

3 甘巧林,陈忠暖;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4 段致辉,韩丽;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05期

5 张互助;略论社区林业与乡村旅游[J];林业与社会;2001年06期

6 秦剑峰;;乡村旅游:“中国旅游名县”的第二次创业——阳朔县乡村旅游发展纪实[J];当代广西;2004年02期

7 ;从休闲中赚钱:开农家旅舍[J];科技资讯;2004年03期

8 税伟,陈烈,王山河;城市化与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邛崃市鹤鸣村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3期

9 刘俊升;余雷;;乡村旅游:从中国西部出发[J];中国西部;2006年05期

10 林风;;“乡村旅游”就业机会多[J];农家致富;2006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方红;;布依族乡村旅游与人才开发[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2 杨冠雄;;海南有必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兼论乡村旅游应当做成国际旅游岛的一个重要品牌[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冯焕龙;陈晓键;;陕北地区乡村旅游思考——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潘宜;程望杰;;村庄有机更新中乡村旅游特色的保护与挖掘[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楼惠新;;论乡村旅游的品牌设计与营销[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6 楼惠新;;论乡村旅游的品牌设计与营销[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迪力夏提·司马义;买托合提·阿那依提;;哈密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翁孟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A];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远坤;;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睿 本报记者 严斌;“云绣花田”规模初具 北海道花季美景半年后现金堂[N];成都日报;2010年

2 记者 葛树法 王曹吉;在这里感受竹文化和乡村旅游的魅力[N];江南游报;2008年

3 江海;黄山旅游区域合作亮点频闪[N];安徽日报;2007年

4 雷蕾;“旅游是区域合作最大的受益者”[N];丽水日报;2006年

5 张潇潇;整合旅游资源 加强区域合作[N];四川政协报;2007年

6 记者 张之代;中国乡村旅游节黟县开幕[N];黄山日报;2005年

7 孔德强 朱永福;八公山区争当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排头兵[N];淮南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吴丹 秦怡然;振兴旅游产业 展示多彩贵州[N];贵阳日报;2006年

9 盛文;去乡村旅游好[N];安徽日报;2000年

10 ;加拿大乡村旅游一瞥[N];中国旅游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李龙熙;中日韩可持续发展比较与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锦宏;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杨丽;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5 陈卓;新自由主义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6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程永林;区域整合、制度绩效与利益协调[D];暨南大学;2007年

9 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曹阳;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云国;重庆市远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甘飞云;宋代乡村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贡献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薛贵儒;黄山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张华;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延松;成都市锦江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隽妮;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于晓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成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D];西华大学;2010年

9 董丽丽;湖北省乡村旅游的区域差异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鑫;福州市乡村旅游宣传手段创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13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13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8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