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山西省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0 04:57
【摘要】: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从旅游市场需求潜力、旅游市场供给潜力、基础设施潜力保障力、生态环境潜力保障力、经济发展潜力支持力和科教创新潜力支持力六个维度构建出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法、单样本T检验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各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潜力差异,然后分别根据各地级市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得分和六个维度得分将其划归四个级别,以明确各地级市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工作重点。结果显示:各地级市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得分及五个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处于潜力强区的仅有太原,处于潜力较强区的有晋中、运城,处于潜力较弱区的有长治、晋城、大同、吕梁、临汾、朔州,处于潜力弱区的有阳泉和忻州;各地级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存在较大差异,今后的工作重点也各不相同。
【图文】:
城市旅游发展潜力类型分布
制约。从科教创新潜力支持力(B6)来看,太原、临汾、晋中等市对科学研究、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较大,整个社会的科教创新能力较强;而朔州、晋城、阳泉等市对上述部门投入偏低,旅游发展受到科教创新能力的较大制约。2.4城市旅游发展潜力的优劣势分析为了分析各地级市旅游发展潜力的优劣势,探讨今后挖掘旅游发展潜力的工作重点。本部分运用spss17.0软件的聚类分析模块中的欧氏距离聚类法,根据综合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对各地级市进行Q型聚类。根据综合得分将11个地级市划归潜力强区、潜力较强区、潜力较弱区、潜力弱区四种类型(图1),,分别根据六个潜力维度得分将各地级市划归Ⅰ(优)、Ⅱ(良)、Ⅲ(中)、Ⅳ(差)四个级别(表3)。图1城市旅游发展潜力类型分布Figure1Thedistributionofthetypesofurbantourismdevelopmentpotential表3城市旅游发展潜力六大维度类型划分Table3Theclassificationofsixdimensionsfortheurbantourismdevelopmentpotential城市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C1ⅡⅣⅣⅡⅢⅢⅠⅢⅣⅣⅠC2ⅠⅢⅣⅢⅢⅣⅡⅡⅢⅢⅣC3ⅠⅢⅡⅢⅢⅢⅢⅡⅣⅢⅣC4ⅠⅢⅢⅢⅢⅡⅢⅡⅢⅣⅣC5ⅠⅢⅢⅡⅡⅡⅡⅢⅣⅡⅢC6ⅠⅢⅣⅢⅣⅣⅢⅢⅢⅡⅢ从综合得分的聚类分析结果(图1)来看,潜力强区仅包括太原,其旅游发展潜力在全省遥遥领先。太原在旅游市场需求维度上处于Ⅱ级,在其余维度上则均处于Ⅰ级,说明其今后应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做好旅游市场营销工作。此外,值得提出的是太原的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科教创新能力及旅游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并不突出,今后应当大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潜力较强区包括晋中和运城,综合得分均值达34.62分。晋中和运城是晋商文化和根祖文化的代表性城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运城学院经济管理系;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项目《山西省旅游发展潜力评测研究》(编号:XK-201301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发展对策研究类项目《我国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动植物公园等强化科普教育功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资助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浩;王姣娥;金凤君;;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2 万绪才;钟静;丁敏;;基于资源和距离的旅游国际竞争潜力评价理论与实践[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3 李锋;;基于“潜力-创新力”组合视角下的旅游发展力测度研究——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例[J];旅游论坛;2011年04期

4 冯学钢;于秋阳;;中国境内旅游产业潜力研究:区域差异与路径选择[J];管理学报;2010年04期

5 王学峰;张辉;;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6 于秋阳;;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结构模型及其测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丁建军;朱群惠;;我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时空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12年02期

8 马勇,董观志;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1997年04期

9 冯学钢;王琼英;于秋阳;;需求和供给视角下旅游产业潜力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06期

10 杨敏;;青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评估[J];统计与决策;2006年1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姝玉,杨达源,聂献忠;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2 李文静;乔小燕;;省际旅游业结构变迁中的资本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实证检验[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3 魏敏;朱芳琳;冯永军;;农业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3期

4 王友明;;苏南城市旅游业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5 魏云;王青;;基于VRIO框架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汉中市为案例[J];科技和产业;2010年09期

6 刘锋;旅游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J];地理研究;1999年04期

7 薄湘平;唐敏;Koos Krabbendam;;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4期

8 黄金国;西樵山旅游资源潜力及其深层开发[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9 张永庆;张冬冬;;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5期

10 杨敏;马耀峰;李天顺;;青海入境旅游市场的演化及格局研究[J];旅游论坛;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国川;李岫;;基于DP矩阵的区域旅游业发展战略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于秋阳;;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影响要素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聂欢欢;王衍用;;基于时空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三区联动”模式研究[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但承龙;可持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3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美英;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李连璞;遗产型社区属性剥离与整合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于秋阳;中国旅游产业潜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司马志;基于ESP范式的中国旅游产业绩效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8 钟伟;旅游业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宋咏梅;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测评及显化机制研究:以陕西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峰;西南边疆山区交通网络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关联机制及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马钊;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段岁荣;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周艳芳;福州建设海峡西岸旅游中心城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于会霞;新兴旅游目的地成长驱动因素及其成长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田盛圭;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潜力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磊;基于旅游资源解构与整合的旅游发展新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奇勇;福建省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9 袁桂华;宜春市旅游竞争力分析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

10 魏晓强;青海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海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张梦;叶红;;东西部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J];财贸经济;2006年05期

3 石刚;;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评价——基于承载力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4 姜爱林;任志儒;;城市潜力系统及其概念模型初探[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年03期

5 郭亚军,董会娟,王杨;区域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崔凤军;罗春培;;中国房车旅游发展潜力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07期

7 薛惠锋;骊山风景区植被资源旅游潜力评价与绿化规划[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年02期

8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9 李平华,陆玉麒;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10 徐淑梅;陈才;;区域旅游竞争力数字化评价体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浩;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白晶;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易银飞;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云;吕斌;;跨界城市旅游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案例的比较分析[J];城市问题;2009年03期

2 伍锋;;论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梁涛;;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市旅游研究——以南宁为例[J];江苏商论;2010年11期

4 邬罡;;浅议城市旅游产业园规划[J];科技风;2010年05期

5 保继刚,朱z

本文编号:2516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16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f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