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生态旅游视角的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05:20
【摘要】: 基于理念层面的生态旅游是对传统旅游思想的革新与提升,它将生态旅游理解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把“生态性”、“持续性”等基础思想贯穿于旅游业发展的各领域,生态旅游理念启示大众旅游未来发展的思路,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全面生态化,促使旅游研究与实践向更高层次迈进。生态旅游的标准将成为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衡量标准。 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及其主客体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化内涵。生态旅游的“产品、文化、环境”三位一体的旅游规划思想、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生态旅游合作无障碍/高质旅游区构建、可持续性发展思想提出了新的旅游发展思路和新的资源开发视角,甘肃省河西走廊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人文、自然景观经粗略统计共计9个基本类型320处,河西走廊开展生态旅游能够在可持续性旅游、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地区传统文化保护、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三农”问题解决等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实现河西走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大面积的“戈壁荒漠自然保护区”,而河西走廊各个旅游区可继续依照“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景观格局规划,同时要注意协调经济效益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总的思路是“协调、保护、利用”,对于自然景观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扩大缓冲区与过渡区面积来协调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提高景观的容量与承载力,达到经济效益与核心区保护的双赢。未来河西走廊旅游的发展依然要坚持“点—轴”发展的思路,然而要全面提升走廊旅游层次,必须在城市旅游规划、单体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河西走廊区域整体旅游规划和走廊旅游线路、品牌规划,注重河西走廊不同级别景点、景区的合理搭配,打造特色化旅游线路和知名旅游线路品牌,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局面,要以核心城市、核心景点景区带动小区域的整体发展。促进走廊区域旅游合作、构建走廊高质旅游区,以区域整体参与市场竞争能够避免“相互遮蔽、内部竞争”的弊端,增加竞争优势;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河西走廊无障碍/高质旅游区”,提升走廊旅游各行业的全面发展和生态化,使河西走廊成为高质量的生态旅游的合作区域。 可持续发展是促进河西走廊旅游业迈向未来、迈向生态旅游时代的重要步伐,亦是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根据资源的重要性、现状、承载力的级别可以把河西走廊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进行科学评估,对国家级、重点保护类旅游资源实行“保护第一,政府主导,社会、生态效益,代际传承”的总体原则;对河西走廊国家级、省级常规保护类旅游资源需要合理开发,试点国有民营的开发经营模式,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此外,大力加强、扶持河西走廊非重点、经营性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试点民有民营、国有民营等多种开发经营模式,以经济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最终推进生态旅游全方位、深层次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 荔波宣言[J];人与生物圈;2011年03期

2 本刊记者;郭晓涛;;用行动来纪念 全国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研讨会侧记[J];人与生物圈;2011年03期

3 张蔚鹤;何瑛超;董莹;;扎龙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21期

4 王延林;柳明来;;黄龙山林区生态旅游现状与发展浅析[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5 张光生;;生态小道——俄罗斯生态旅游发展的亮点工程[J];生命世界;2011年07期

6 马秀刚;;浅析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7 冯娟;李静;;中西部乡村旅游城市化发展模式探讨——以神农架红坪镇为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8期

8 李达标;;推行低碳理念 打造星湖绿道低碳旅游带[J];今日国土;2011年04期

9 崔佳风;;浅析佳木斯个性化旅游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0 王媛;黄震方;;湿地生态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盐城海滨湿地保护区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成波;刘娜;张斌;毛长义;黄正文;艾南山;;康定木雅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思路探索[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2 孙平;;生态旅游的思考[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李洪波;;生态旅游等级评价探析[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吴忠宏;洪常明;;澎湖群岛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认知与态度之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田一丁;;警惕“生态旅游”的反生态取向[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郑洲;;生态旅游: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选择[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7 宋瑞;;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与启示[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权佳;李洪远;;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章家恩;;关于生态旅游若干问题的探讨[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耿金山;王新颖;戈万鹏;;“京北第一草原”生态旅游刍议[A];“科技支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畜牧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文凯;生态旅游靓点多[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王崔荣;雁山区搞城建亮出“生态旅游”牌[N];广西日报;2005年

3 记者 廖国良 通讯员 曾德军;赣州探路生态旅游[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刘裕国;怎样保持生态旅游特色[N];人民日报;2005年

5 翟星;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N];团结报;2005年

6 叶盛格;江门围垦生态旅游建设正式启动[N];中国信息报;2005年

7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生态文明[N];中国旅游报;2008年

8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吴晓青;建设生态文明 开创生态旅游发展新局面[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通讯员 吴燕峰;刘克智调研佛坪生态旅游[N];汉中日报;2008年

10 通讯员 苏云;岚皋生态旅游火爆[N];安康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东北东部林区生态旅游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3 何艺玲;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及其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4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李宇宏;黑龙江省望奎县生态旅游系统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7 韦新良;森林生态旅游系统数量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9 佟敏;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跃军;丽江古城城市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邓鑫;民俗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卢小丽;生态旅游餐饮设计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4 高文化;古丈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周e呍,

本文编号:2620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20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1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